徐小芬

“女娃節”即“女媧節”,其實是“女媧節”在靜寧成紀一帶的習俗中,有“女媧節”給女兒送“虎肚兜”和做蛤蟆、蟾蜍面食的習俗。在女娃節當天,女人們都給女娃制作了“花肚兜”,上面繡上老虎,也叫“虎肚兜”,主要是貼身穿戴,用來表示對先祖的懷念。
女媧,作為中國民族信仰中顯赫的一位古老女神,自有關文字記載以來,至今以流傳兩千余年,不僅廣泛分布在多個地域,神話種類繁多。人們崇拜女娃的超自然神力,同時使女娃在民間信仰中占據了長期尊崇的地位。
關于女媧的民間信仰和習俗也很多。廟會是其中一種人們對女女娃信仰的直接反映。人們在廟會上對女媧的信仰,也得益于人們對女媧神話,比如造人、補天、制樂等對民間傳說的理解,以及一些民俗習慣,比如祭祀。廟會是在廟里或廟附近舉行的供神、娛樂、集市等群眾的集體活動。女媧作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女媧信仰,不同時代的統治階級也在不同的情況下為女媧獻祭。
女媧,作為一母之神,歷來享有國家和人民的崇拜。統治者提倡春節促進人口增長和糧食繁榮。隴城是女媧的故鄉,同時具有著名的大地灣遺址和三國時期的古戰場。隴城女媧信仰氛圍濃厚。當地人自古就崇拜女媧?,F在的女媧廟位于隴城鎮媧皇村。這是附近村民在1989年建造的。其廟會主要由略陽村、洛黃村、龍泉村聯合舉辦。女媧廟的正殿是女媧殿,女媧的塑像是由甘肅省的雕塑家何燕鍔女士塑造的。女媧廟東側是大母廟和五圣殿,供奉當地神靈。
女媧寺廟會從農歷正月初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農歷新年期間,周圍的村民拿著香、裱、炮,向女媧廟獻上水果、燒香。正月十五,是廟會的主要日子。當天周圍數百里群眾前來迎接女媧,鄰近縣城的回族同胞也會前來賣貨、觀看社火、演出、取樂。他們邀請大戲秦腔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演唱。在廟會上,人們為女媧和女媧娘娘敬香。祭祀結束后,他們會花了2元錢參加“吃會”,也就是花2元錢買女媧廟的祭品。這些供品“會長們”不能偷吃,否則會受到女媧的懲罰。據當地人說,帶回的水果可以用來治病,沒有生病的人可以保證四季的安全。
據史載,女媧風姓。風溝、風臺、風塋等隴城的地名,女媧出生在風溝,生長在風臺,埋葬在風塋,當地人們對此深信不疑,所以每到廟會,人們都要到風溝、鳳臺、風塋等地給女媧娘娘燒香磕頭。
與其他人對女媧的信仰不同,當地人總是把女媧當作始祖來崇拜。他們不抽簽,不算卦,不向女媧許愿,也沒有人問女媧問題。主要原因是當地神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古今西番寺還有一對孫娘娘專門負責生孩子,并于農歷正月十九舉行廟會。據當地人說,非常有效。
隴城女媧廟的“領會”習俗是女媧廟會的一大亮點。關于領會的由來,據說是先人傳下來的,具體情況不詳。然而,對炸馓子的整個制作過程和領會過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人們在正月十四就準備好了。會長們會利用上屆廟會的結余和從略陽、媧皇、鳳尾三個村收取的會費購買了油、面、蛋等,并選擇成為廟會主席之一。請做一個馓子人員做馓子。做馓子的過程中不能偷吃,否則會受到女媧的懲罰。馓子做好后,把它們分成小塊,放在塑料袋里。供奉女媧的馓子叫“會”,買馓子叫“領會”,正月十五,周圍的人來到女媧廟,為女媧和當地的神靈燒香。之后,他們去領“會”。村民拿到馓子后,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功績簿上,寫下的錢數只能多不能少。人們可以花越來越多的錢買馓子。你可以把廟里收到的馓子拿來直接吃,也可以帶回家給全家吃。在女媧廟會上,當地人會互相“領會”。他們覺得吃一頓豐盛的馓子可以讓全家一年四季平安快樂。
“補天節習俗”。正月二十日為“補天日”,又稱為“補天節”。女媧補天的日子正好是正月二十,所以人們稱這一天為“補天日”。為了紀念女媧補天的能力,人們在這一天做薄餅,模仿女媧補天。據了解,這一習俗在古代廣泛流傳于隴城民間,后來慢慢消失。這種風俗在靜寧縣的威戎鄉和慶陽的西峰地區仍然存在。今天早飯后,家家戶戶都要烤圓而薄的面食,叫煎餅,又叫補天餅。掛在屋檐下,是為了補天,祈求一年內有個好天氣。人們獻上薄餅后,一般都要燒香,把一塊薄餅撕成小塊,再在空中撒上幾塊,象征“補天”,把幾塊撒到地上,象征“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