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芬


山西省和河南省地理相聯,民風、民俗相近,歷史上各個朝代分封割據時也大部分同屬一個政權管理。那么,衍生于兩省人民群眾中的蒲劇和豫劇,是不是也是同出一源,唱腔近似呢?作為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的體現,山西蒲劇和河南豫劇貌似風馬牛不相及,蒲劇是流行于蒲州境內的梆子戲,在歷史的演變中,糅合了晉中、晉北等地域的地域文化,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山西蒲劇。在戲曲聲腔體系中,豫劇屬于梆子腔系統,是產生于河南省的一個劇種。目前,豫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號稱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歷史上山西蒲劇和河南豫劇淵源很深。兩者都起源于梆子戲,蒲劇起源于蒲州境內流行的梆子戲,豫劇起源于河南梆子,又名土梆戲,河南謳、靠山吼。并且,在表演過程中,兩者配樂樂器都是棗木梆子,命名方式都以“梆子”冠“地名”。在唱腔和表演方式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且,還有“蒲劇產生于河南三門峽”說法,進一步拉近了兩者的聯系。
在唱腔和聲腔上二者淵源較深。就聲腔部分來看,蒲劇的唱腔采用了大量的板式變化,二者的聲腔具有鮮明的板腔體特色,具有“腔高板急,慷慨激越”的藝術特色。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豫劇在唱腔上逐漸發展形成了多種曲調,如豫西調、沙河調、祥符調、豫東調等幾種曲調。豫劇更是將板類分成了四大傳統板式結構為二八板、飛板、流水板和慢板,就是由豫劇根據唱腔對板類進行的分類。但在某些劇目中可以看到其它靈活板式的直接應用。在聲腔系統上,二者是有相通之處的。在表演過程中兩者會出現“節奏相對緩慢,演員唱腔拖泥帶水”等相同的問題。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對文藝的欣賞的視角日趨多元化,蒲劇和豫劇作為傳統的戲曲劇種,雖然歷經百年傳承,但是卻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很弱。蒲劇和豫劇要想繼續在地域內發光發熱,就必須進行藝術升級,不斷吸收現代的藝術因子,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形成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可以吸收現代聲樂、舞蹈和西方歌劇等藝術形式,結合地域特色,出一部分優秀的作品來。這方面,豫劇要比蒲劇做的好。想當年,《朝陽溝》讓整整一代人念念不忘,幾乎每個人都會吟唱兩句。現代較熟悉的《花木蘭》,也是豫劇大膽革新,適應時代發展的嘗試。另外,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也辦的相當成功,將傳統的戲曲節目用現代傳媒表現出來,更能達到讓大眾喜聞樂見的效果。相對比,蒲劇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變得較慢,時至今日,也就想存一些老人會喜歡,年輕人都不感興趣了。
在現代社會各種藝術形式爭相發展的形式下,想要將河南豫劇和山西蒲劇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就必須把現代藝術融入其中,把現代藝術與傳統戲劇相融合,引入西方的舞蹈、歌劇、聲樂等藝術形式,打破傳統戲曲的局限性,通過文化交流、中西結合的契機,把中式戲曲與西方文化結合在一起。將現代的故事情節以傳統的戲曲唱腔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將戲劇發揚的關鍵。如何將根據傳統的民間故事,將現代發生的有趣或極具意義的事情改編成劇本,而得到大家的喜歡是目前將戲劇弘揚的關鍵。臺灣的一個民間故事被改編成《花嫁新娘》,該戲劇將話劇的表現形式融入其中,具有一種十分喜慶的氣氛,同時又將民間婚俗嫁娶風俗與梆子唱腔相搭配,給人的感覺十分奇特,又將嫁娶風俗表現的淋淋盡職。具有傳統的藝術表現出來,既有又有新奇在里面,令觀眾十分喜愛。當對這出戲進行深度剖析時,就會發現,不同的曲調,與歌舞藝術、話劇的結合才使得這部戲里可以融入多種唱腔、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為這些藝術形式的融入,使得這個戲曲在整體上打破了傳統戲曲的束縛,變得更加具有現代氣息,其現在變得流行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器樂是從現代戲曲文化中“走出來”的最基本的藝術形式。例如在很多戲曲表演中的音樂伴奏增加了長笛、電子琴等樂器,與傳統樂器的搭配表現的十分默契。在蒲劇發揚地山西的很多地方,就經常可以看到現代器樂被融入到戲劇之中的表現形式。
藝術的形成、發展、延續也是自然法則的一種,藝術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是傳統的藝術帶面臨的一個極大的挑戰。在保留傳統核心文化的基礎上,要將傳統戲曲在當今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做出突破性的轉型,適當地做出轉變,相應地吸收現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