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超
“文化生態學”是用環境變化來解釋人類文化行為,最早提出文化生態學這一學術概念的是美國的斯圖爾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斯圖爾德將它用于研究具有地域差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模式。在斯圖爾德的表述中,文化的演變與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是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文化演變基于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關系之中,環境和生活觀念的改變是導致文化現象發生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民間文化在文化層級中屬于底層文化,與宮廷、文人文化等上層文化相比,民間文化并不是獨立發展的,兩者之間存有諸多共性,并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無論是所謂的上層文化(宮廷文化藝術、文人文化藝術)還是底層文化(民間文化)都衍生于當時的社會形態和生產生活觀念中。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逐漸呈現出一種交叉、融合的狀態。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本源性文化藝術,其藝術主體創作者多以平民百姓以及手工業者為主,其創作目的和最終意義也多是滿足自身生活生產需要,在取意、選材、制作方法以及審奪方面都反映了自身生活環境的文化性質和特征。作為上層文化的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也多從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作為創作基礎或豐富自身的內涵,并且許多宮廷藝術家本身即來自民間,在受到統治者青睞后,“搖身一變”成為上層文化的服務者,其自身的藝術觀念、藝術創作方法以及審美趣味也一并體現在自身的藝術創作中,展現在統治者面前。相對的民間藝術也在不斷受到上層文化藝術的影響,通過借鑒宮廷和文人藝術的內容形式有目的性地改造吸收。
人的思維觀念源于所處的社會環境,雖然社會環境是文化生態變遷的主要原因,但觀念因素也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人類誕生初期,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其生產力和生存狀況受到自然條件限制,人的思維也相對“固定”,認識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人類自身的生存與自然條件融為一體,成為靠天吃飯的自然追隨者,單純以外部條件為生存首選,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類思維的進化。面對著大自然種種神秘突變和超于理解的動植物以及物候變化,這都使人類感到一種無可抗拒的無奈,在原始人類面前,一切都是神秘的存在,“萬物有靈”成為原始時期思維的核心。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圖騰崇拜和不同領域的神靈崇拜,原始人類逐漸意識到自然環境對自身生存的重要性,從而在精神領域升華、迸發出種種超越自身的神異觀念,以祈求庇佑自身以及整個部落。現如今的神靈崇拜多數承襲原始時期對自然的崇拜觀念,進而一步一步具象化為各司其職的各路神靈和兇瑞之物,這種觀念隨著歷史的進程傳承下來,表現了人物自然的關系,同時也體現出大眾在自然認識基礎上的能動創造,這也逐漸成為影響民間藝術創造的重要因素。
但原始的自然崇拜以及隨著發展的具象(各種神靈和祥禽瑞物)崇拜并不是普遍的,除了對自然天象以及名山大川等自然力量的崇拜之外,只有那些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自然現象才可能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也就是說,人只關乎那些能夠為自身帶來生存便利的對象,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可能在人們的信仰觀念中占有一席之地。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天地的依賴不再像之前那樣,甚至還會改變天地之象,不再單純地只依賴自然吃飯,人們信仰觀念也逐漸地淡化甚至改變,反映在民間藝術上,這直接導致民間藝術的變種甚至滅絕,當代人心目中的那份虔誠敬畏之心逐漸消散,已經理解不了前人在生產生活上的種種行為儀式,這必然會導致傳統民間藝術在傳承傳播上—代難過一代。
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是目前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從這一方面來講,我們付出的努力和行動可謂之巨大。無論是“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潮,都在為當下的民間文藝傳承傳播搭橋鋪路,打造一個具有當代特色的社會文化生態。
197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在總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公約》,即《世界遺產公約》。《公約》不僅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定義和內容作了規定,不再以單一的自然遺產保護為主,更是將人類社會創造的文化作為保護項目。這一觀點的提出要求把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放在同一層面,以引起重視和保護,體現人類對文化的重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今人類文化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及人類文明傳承x,Uk~-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得文化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特殊價值。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成員國大會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各國首次對傳統民間文化保護達成共識,人們逐漸意識到民間文化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及其在民族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傳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