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杰
1.自然環境
付廟村位于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北側與金山相鄰,東側緊靠范店村,南北地勢整體平坦。村落呈狹長的東西走向的布局形式,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干道把付廟村切成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為老村建筑面積相對較大,多為民居,南部為新村規劃區域,目前主要為耕地,明清建筑群就坐落于村子東北方向,全村人口461戶。
2.歷史沿革
菏澤市付廟村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據記載,明代宰相到山東暗訪路過此地,觀青龍山猶如一條龍盤踞于此,覺得此地風水極佳便買下此地。據當地村民介紹,古建筑群相傳是明代宰相張居正的府邸,張居正實行“一鞭法”失敗以后,因故轉為李姓家族擁有,解放之后才又分到百姓手里,所以付廟的民居建筑又被稱為李氏莊園。
3.村落風貌
巨野縣核桃園鎮付廟村,是一處有幾個合院組成的具有典型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傳統民居群。雖然年代久遠,有的房屋已損壞,但基本都保持著原有的梁架結構和原始風貌。付廟民居造型古樸,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當地盛傳原為明代大學士張居正的私宅,目前雖然無文字記載,但該建筑群落處處顯示著明清時期的營造風格,頗具有開發及研究價值。
1.建筑布局
通過田野調查以及實地測量,明清建筑群占地面積約3600m2,房屋13棟50余間。村內民居有明清建筑與現代石頭房屋兩種類型。石頭房屋為后期修建,建筑時間約70至80年前,為村內主要建筑。明清建筑群距今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位于村中心大街的北側,相較現代石頭房占地面積較小。
付廟村明清民居建筑群多三合院和四合院組成的空間格局,房屋密集程度與普通民居無二,整體密集但錯落有致。地勢東高西低,院落巷道普遍較窄,院子較大。現代石頭房建筑基本仿照現有明清建筑群建筑形式,比較明顯的差異是明清建筑群屋頂為坡屋頂,而石頭房因受周圍村落影響屋頂多修建女兒墻。石頭房由三合院或四合院等多處院落組成了村落整體格局。
2.建筑結構
房屋主體結構多主要是青磚墻體與抬梁的結合,屋頂結構自下而上為梁一檁一椽的木架結構。每個院落大門多為單檐起脊,有倒座。東西各有廂房。主房均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青磚砌墻,灰瓦覆頂。付廟村明清民居建筑有三合院、四合院和樓房等,布局嚴謹,用工考究。但是由于保護意識和措施不夠,很多墻體和木架結構遭到破壞,但是依舊不難看出曾經院落的精美。目前村落仍然在被進一步破壞中,完整的院落越來越少,這也使得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3.建筑裝飾
府廟明清民居不同于普通民居類型,官式建筑在裝飾上往往比傳統民居更加考究。府廟的木雕、磚雕、石雕在不同院落都有體現,且樣式繁多、工藝精湛。雕刻的紋樣中又以文字、動物、植物等紋樣居多。比如大門兩側墀頭多刻有福、祿、壽等文字或花紋裝飾,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入口的大門雕的花紋被稱為“垂花紋”,象征著主人的財富。院落主房的屋脊有屋脊獸的裝飾,多是麒麟等有祥瑞之意的動物裝飾。院落中的影壁墻也多是祥云的裝飾紋樣。
1.建筑類型
付廟村明代古建筑群整體保存完好,房屋多用青磚和當地石材修建,洞口條石以及臺階等也多是當地工匠依靠經驗制作,梁架和門窗等木制結構等多由槐木、楸木等制作。建筑內外裝飾等級遠高于普通民居,樣式豐富且裝飾種類眾多且精細,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等。建筑屋頂以外高內低的傳統坡屋頂形式為主,村里流行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
2.現狀及問題分析
付廟村明清古建筑群是魯西南地區目前尚存年代最為久遠且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筑,代表了魯西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為歷史的挖掘作出重要貢獻。但是目前付廟村的發展并不盡如意,盡管房屋的主體結構目前保存得尚為完整,但是在實地測繪時依然發現荒廢的院落中雜草眾生,精美的木雕花紋破碎嚴重,裂開的墻體和屋頂隱隱可見,已經使得民居的原貌遭到了極大地破壞。
在傳統民居的保護與更新中,保護是為了利用,而利用是為了更好、更科學、更實際地保護。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封不動與推倒重建顯然都是不合理的。經濟發展的消費社會,我們往往忽視了傳統文化正在瓦解,隨著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問題必然會不斷地出現,在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入新的方法活化利用,將鄉土文化與傳統村落保護有機結合,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發展現代文化,形成完整、連續的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