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蓮
2013年成都和德陽在溝通協商的基礎上,簽訂了《共建工業發展區》和《德陽成都同城化發展框架》的協議,以此實現成都和德陽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建設、同向同行的發展格局,而在近十年的社會實踐與同城發展的過程中,成都和德陽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成果,使成都和德陽的同城化發展戰略更加穩定、更加向好。在城鎮化建設層面上,成都和德陽應深入分析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將同城化與城鎮化相融合,探索出全新的城鎮化建設技術。
(一)成都和德陽同城化發展的時代趨勢
在理論層面上,同城化主要指相鄰城市通過協同合作、互相促進的方式消除各種要素流通的阻礙和壁壘,進而逐漸實現城市間的社會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層面的深度融合的體系。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成都和德陽的城鎮化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并且在區域一體、信息化及全球化的支持與推動下,使成都和德陽掀起了“同城化的發展浪潮”,而這也是成都、德陽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促進并滿足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特別在金融危機后,成都和德陽市政府部門深入認識到區域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所引發的區域公共問題和區域經濟問題的嚴重性,及相關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弊端。而要想切實地提升并推動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就需要將傳統的各自為政的保護政策轉變為政府相互合作、統一治理的、能夠對公共服務和經濟發展進行協同分配與共享的同城化發展格局。因此同城化是成都和德陽城市應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與關鍵舉措。

(圖1)德陽成都空間區位示意圖
(二)成都和德陽同城化發展的建設成效
首先,區域規劃構建得到有序推進。在合作規劃層面上《成都發展規劃》和《成德區域合作規劃》得到順利的落實,《成德同城化發展規劃》也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成果,并陸續開展相應的評審工作。而在基建層面,城際鐵路逐漸進入運行階段,而成綿旌江干線、復線高速也相繼建成,此外成德旌江北延線、成綿德大道及繞城公路等交通設施也在加快建設。其次,產業配套合作效果顯著,在配套協作上,成德產業合作取得良好成效。在工業層面上,德陽和成都共建的“工業園區”總面積達33km2,總起步區達10km2,并涵蓋“家具輕紡”“食品飲料”“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其中16家工業企業投資規模超過14億元。而在旅游合作層面,德陽和成都在2014年聯合承辦了自行車巡演、三星堆游覽和金沙遺址展覽等活動,并開展了同體宣傳與同票游覽等旅游活動。而在金融層面上,德陽和成都先后開展金融配置與人民幣結算等金融合作,以引導當地擔保機構、保險及銀行到區域內開展業務,互設機構。再次,逐步開展公共服務協作。成德先后構建了人力資源信息數據共享平臺,開辟了用人招工和勞動轉移等通道,切實實現了企業吸納成都與德陽兩市周邊勞動力的目標。而在醫療合作層面,成都和德陽加強了醫療隊伍構建、婦幼衛生、臨床醫療、應急救援、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合作,并將城鎮疾控納入本地疾控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層面成德先后構建了環境執法數據交換平臺,著重打擊和治理環境違法問題,以此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的和諧與穩定的發展。
近五年來,面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成、德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經四川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審定,成都和德陽生產總值逐年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增長率達到或超過7-8個百分點。

圖2.成都市和德陽市2015~2019的GDP數值
(一)成德城鎮化建設的構建內容及認識
城鎮化主要指國家或地區在科學技術及社會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漸轉變為以服務業和工業為主的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成都和德陽在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涉及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變、人口職業的調整和轉變、地域和土地空間的調整和轉變以及公共服務和土地改革制等發展內容,而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出發,能夠發現城鎮化建設又涉及了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及人口學等多個層面。然而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要趨勢及歷史過程,是促進同城化,都市圈、核心城市建設的關鍵舉措與重要內容,所以加強并推動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擁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而在在開展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成都和德陽政府不斷促進鄉鎮城區的項目拓建與改造,以保障性住房為突破口,大力推動建筑產業的穩定和快速的發展態勢,并發現中心城市、城市帶、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對城鎮化建設,擁有難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繼而深化了對城鎮化建設的理解,提升了對城鎮化建設的認識。
(二)成都與德陽一體化建設方向及思路
在建設層面上,同城化主要指兩個區域相鄰的城市在旅游、農業、金融、物流、科技、環境、社保、醫療、就業、工業、教育等層面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建設格局,而在資源配置與產業互助等層面上,相關政府部門可通過協同規劃與一體化建設的舉措,使相鄰的城市區域得到科學合理及切實有效地對接,繼而形成保障措施、實施重點、建設目標、指導思想完備的,涵蓋統籌協調、改善民生、互利共贏的城市協作體系,能夠更好地幫助相鄰城市進行產業規劃、基礎建設、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使資源體系與建設工程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化是大力發展城鎮、穩定發展中心城市、使城鎮建設與中心城市構建工作得到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城鎮化建設的資源優勢、規劃優勢、城市群優勢,能夠更好地幫助城鎮化建設取得發展、取得成效。因此可以說同城化是促進城鎮化建設的抓手和中堅力量。因此本文所探討的一體化建設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首先是成都與德陽在同城化發展的背景下,實現產業共興、經濟協調、文化互融、交通互接的一體化發展目標,其次是同城化與城鎮化建設的一體化建設與發展,即在同城化發展的過程中,使同城化發展優勢擴散到城鎮化建設中,使城鎮化建設得到同城化建設的支持與扶持,然而在宏觀戰略規劃層面上,則需要將城鎮化建設置于同城化建設的范疇中,以同城化的視角看待城鎮化建設的問題,進而探索出相應的城鎮化建設技術。
(一)雙向同行,城鄉互建
2019年成都和德陽全面落實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在安排各地區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時,進一步增加上年度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的權重,探索落戶城鎮的農村貧困人口在原籍宅基地復墾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由輸入地使用。
經四川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審定,在成都人口規模不斷增加的基礎上,近五年來成德的城鎮化率穩步增長。

在發展進程中開展“雙向同行,城鄉互建”。通常來講,城鎮化建設主要包括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兩個過程,其中逆城市化主要指延伸并拓展城市化的發展形勢,是構建在城鄉差異上的小城鎮、小鄉村的信息、電、水、交通等設施的日漸完善,進而憑借優越的生態環境、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定居、暫住,使鄉村和城鎮得到快雙向同行的發展。而“再城市化”,則是針對人口減少、經濟結構衰化,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以此突出中心城市的優勢,使鄉鎮人口轉移到城市,進而實現城市化建設的健康發展。簡而言之,就是實現城鎮與城市的雙向協同發展,使城鎮與城市人口得到有效轉移與發展。而在同城化建設的過程中,成都與德陽應在旅游、農業、金融、物流、科技、環境、社保、醫療、就業、工業、教育實現有效對接的基礎上,共同構建出經濟互融,產業互通、交通互聯、人力共享、資源共用的規劃格局,使逆城市化與再城市化逐漸成為同城化建設的重點內容。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重勞動保障、醫療保險、產業配套、通訊交通及旅游資源等方面的建設,唯有如此才能構建出經濟合作、服務創新,治理有效的城鎮化建設格局。
(二)以點代面,全面發展
成都與德陽在同城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城市成員協同發展各自的城鎮與農村,使各自的城鎮化行動和內容得到有機的融合。在具體行動方面:首先在擁有一定發展條件時,應將城鎮化構建內容歸攏到同城化構建的過程中,并形成相互溝通、相互借鑒的發展格局,進而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發展目標。其次,在不具備發展條件或城市與鄉鎮存在明顯差距時,應等到同城化發展取得“實效”時,再開展城鎮化建設,在此階段需要結合同城化的建設基礎,規劃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最后,在同城化發展的過程中,應以中心城市的交通、產業、教育、金融、環保、科技等產業的對接為核心,將其優勢逐漸輻射到周邊的鄉鎮及地區,并根據同城化的發展脈絡,激活鄉鎮的經濟活力與產業動力,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逆城市化的發展目標。進而實現鄉鎮與鄉鎮、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同城化”目標,努力構建出“成都”與“德陽”的同城化,“成都周邊鄉鎮”與“德陽周邊鄉鎮”的同城化。進而實現德陽與成都、鄉鎮與鄉鎮之間的產業共興、經濟協調、文化互融的發展格局。
成都與德陽的同城化發展是在特定歷史背景與經濟格局下形成的必然的發展趨勢,是促進各自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的宏觀環境與核心力量,在集中力量促進德陽與成都同城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結合同城化的發展優勢,進一步探索并研究出促進成德城鎮化發展的方法與途徑,進而為我國城鎮群落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做出更加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