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唐銀
王家鎮廣闊的油菜地,花香起伏而纏綿,綾羅一樣散開,鄉野飄蕩著空靈之美。
一個蜂箱在風中伸出手,油菜花,在田野里寫下詩句,金色持續發酵——這個嶄新的養蜂人,又一次被芳香提起。
他站在無邊的油菜地中間,身后是青澀的村莊,前面是自由自在的花海,他看著一群群蜜蜂,抱緊了時光,來來往往搬回糧草。這個遲到的夢,29年以來,他曾無數次幻想過這些熟悉的場景。
現在,花朵和陽光,都已露出甜蜜,通往致富的路,還在一點點加長,20箱,50箱……300箱,這些數字包裹著所有汗水的細節。
王家鎮的鄉民們,都成了蜜蜂。
他說:春天快要過去了,但春天每一年都會再回來一次。
從疾控中心應急辦到應加溝村貧困戶文維龍家里,有十五座山,六道激流。在黃昏和雨季,命運,幾乎找不到一條出路。
第一書記曹波,觸摸著山的脊梁,他六百度的鏡片已經把這片土地上的一花一草,一喜一憂,認作了親人。這一認就是五年。
應加溝村是塊硬骨頭。村子里堆積著等,靠,要三座大山。但春天的扶貧沒有贊美詩。變是最后的底線,所有人都要成為土地的魔法師。多么美好啊,大山的孩子,總有一種聲音值得土地敬畏,這一刻,山坡上的晚橘看到了,金絲楠木,紅豆杉也看到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從山上搬到安置房以后,73戶貧困戶記住了他土地一樣樸實的話。
扶貧之路千溝萬壑,五年,身后的腳印,比日子更深,比夢更遠……
五年,富起來的文維龍一直在等,等山上的晚橘露黃,等大片的楠木林向天空再近一尺,就把第一書記再請到家里,看爐火正旺,秋色漫卷。
石板坡還沒有雪。
灰燼堵在清晨的路上,三米寬的落葉,比泥濘真實。
五保戶宋光壽,一年前從貧困戶的花名冊中走出來,守著一公里長的路,自愿清掃。從春天開始,滿頭白發,在風中一步一步把沉重的垃圾,掃進了冬天。
一公里路,人來人往。那么多目光,腳步與疼痛不斷選擇遺忘。如果那粒塵埃光一樣落在身上,如果身體里的惑一直被明亮拒絕,鄉村一定聽到了,但沒有人喚醒它——
真擔心這樣的銹蝕會不會拖累一位老人,但扶貧的路還在,奉獻,就要跟上。奉獻是一條良心的河。從村委會到貧困戶,一公里,已成為信仰。
每顆貧瘠的心都有一條荊棘遍布的必經之路。現在,宋光壽走在了脫貧的前頭,路的前頭。
幸運總在細微的扶貧章節,溫暖如故。
桃樹種下去,會龍村就活了。
從農商銀行走到貧瘠的會龍村,李青青只用了“三板斧”。
二十幾歲的青春年華,瘦成一條線。責任的天平上,安放著同等重量的兩個砝碼,一頭是扶貧,另一頭安頓著年輕的家。
她每天都在這條線上走動,會龍村最細微的變化,都能給她帶來無限的驚喜。時間的天平,總是傾向扶貧的一方。
會龍村的桃花又開了,一瓣一瓣,如冰雪美人。她走在桃花從中,每走一步,鮮亮就退后一點點,春風誤會了她的芳香,那是她散落人間的樣子。
桃花節一遍遍得到證實,這些鄉村的精靈,李青青想,應該開得更輝煌。
扶貧貸款下來,桃花節便開枝散葉。
她在扶貧日志里寫到:我用腳步丈量了會龍村的每一寸土地。
但土地太廣闊了,她小小的肩頭,扛著所有桃花盛開的劇本。她太累了,幾乎忘記了靚麗,芳香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