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前不久訪問印度的時候,印度總理莫迪向他贈送了大理石雕的“三不猴”作為禮品。其實,這三只猴子可不是第一次作印度國禮了,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印也收到了“三不猴”。莫迪總理之所以喜歡將“三不猴”作為國禮,自有其深意,因為這三只猴子很有來頭。
美國和日本的領導人獲贈“三不猴”都是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是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的甘地紀念館。國禮就是這家紀念館入口處的“三不猴”雕塑復制品,而紀念館的雕塑本身也是復制品,其原件是甘地在世時放在家中的“三不猴”雕塑。世人都知道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贏得印度的獨立,而“三不猴”正是對非暴力思想的一種完美詮釋。
三只并排坐著的猴子,一只遮住眼睛,表示不看;一只遮住嘴巴,表示不說;一只遮住耳朵,表示不聽——不看不說不聽,就是所謂“三不”的來歷。從印度的傳統文化來講,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非暴力也是表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不說對人不好的話,其次是不做對人不好的事,最后是在頭腦中也不存對人不好的念頭。換言之,就是不說惡言,不做惡行,不起惡念。
莫迪總理選擇在這里將“三不猴”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應該是有其美好寓意的——祝愿世界和平安寧、沒有暴力。
“三不猴”在印度可以說家喻戶曉,它們也被稱為“三只聰明的猴子”,是印度父母教育孩子的利器。許多印度家庭擺著“三不猴”作為裝飾。有些幼兒園和小學還會教學生們“三不猴”的表演唱,孩子們一邊唱歌一邊模仿小猴子不說、不聽、不看的動作。可以說,幾乎每個印度孩子都是伴著三只小猴子的“三不”教育成長起來的。
說起“三不猴”的淵源,人們已知的最早的“三不猴”出現于17世紀的日本。但眾所周知日本文化與中國文明的關系源遠流長。“三不猴”與孔子提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主張可以說契合得相當完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三不猴”在日本的出現可能與中國儒學的東渡有關。
但印度學者們在印度的古籍中,也找到了“三不猴”的文化根源,《梨俱吠陀》和泰米爾的古老傳說中都能覓得這三只猴子的蹤跡。也就是說,“三不猴”的思想也許是從最古老的印度哲學開始,借由佛教到了中國,又從中國到了日本,之后兜了一大圈又“返銷”回印度。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