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朝陽

孫家棟(左)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孫家棟,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繞月探測工程技術總負責人,從事航天工作60多年的他,用嚴謹和執著圓夢太空。回顧幾十年的工作,孫家棟認為自己“僅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個”。他經常說,是中國航天精神鑄造了中國第一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了自己。
1948年,孫家棟以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汽車專業,勤奮好學的他把俄語學得很精深。
1950年元宵節,校領導通知留在學校的學生:“誰想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即刻報名,今晚就坐火車去北京,前往莫斯科進行為期7年的學習。”通知這么突然,甚至來不及和家人打招呼,很多同學猶豫不決。孫家棟想,如果父母知道有這樣的機會,一定會支持自己,于是果斷報了名。
孫家棟被派往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的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少年時想學土木工程、立志修建大橋的孫家棟,本科卻學了汽車專業,之后又從汽車專業轉向飛機專業,但他并沒覺得不適應,很快就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
結束一天的課,大多數學生會放松休息,孫家棟卻快速吃晚飯,看電視新聞,然后繼續學習,直到次日凌晨。
孫家棟的同學中有留學生,更多的是本土學生,他們都很佩服孫家棟:“目前所學的知識很復雜,我們用母語答卷都困難,你是中國人,怎么能考出這么好的成績?不可思議!這樣下去,你肯定能獲得金獎章!”
鑄有斯大林頭像的金獎章是對在讀學生的最高嘉獎,也是最高榮譽,所有留學生都夢寐以求,蘇聯學生更渴望得到它。想獲得金獎章并不容易,考試時所有科目都要得5分,而且這樣的成績要一直保持到畢業。
1958年3月10日,孫家棟憑借優異的成績登上了蘇聯紅軍俱樂部的領獎臺,接受了這枚來之不易的金獎章。
1958年,學成歸國的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投入到從仿蘇P-2導彈到東風導彈的研制中。
1960年的一個夜晚,蘇聯專家突然撤離,并帶走所有資料,導致已經進展過半的導彈研制工作要從頭開始。“我們中國人是壓不倒的!”年輕的孫家棟在心里發誓,“我們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導彈!”
當時物資極其匱乏,工作到晚上10點,大家就在碗里倒一點醬油,加少許蔥絲,沖上開水當作宵夜。喝完,大家繼續加班到凌晨三四點。
雖然條件艱苦,工作強度和難度都超乎想象,但每個人都激情澎湃,干勁十足。1967年,我國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錢學森推薦孫家棟:“他雖然是年輕后輩,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專家苗子。”
孫家棟又從導彈轉向衛星,成為“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此時的孫家棟38歲已經結婚成家并育有一子,妻子魏素萍正懷著第二胎。魏素萍是內科醫生,她不知道孫家棟具體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他留了一個通信地址,而且只是一組數字。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在舉國歡慶的時刻,孫家棟百感交集地流下熱淚。女兒出生時,他不在身邊,也不能和妻子分享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喜悅……結婚26年后,魏素萍從電視直播中看見孫家棟,才知道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孫家棟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后,擔任技術總負責人和總設計師的孫家棟又投入到第二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研制之中。
1985年10月,我國的返回式遙感衛星成功升空后,中國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市場。負責研制發射衛星的孫家棟又承擔起市場運營的工作,和國際商業客戶打交道。在每次商業談判中,孫家棟總能出奇制勝。
隨著商業衛星接連發射成功,中國航天的外匯收入不斷創新高。不少人好奇地問孫家棟的個人收入,孫家棟只笑笑不作答——對他來說,為了中國航天他可以付出所有,個人收入根本不重要,不值一提。
沈陽一個賣茶葉蛋的阿姨給孫家棟寫信:“我知道你們為了國家苦了自己,我賣茶葉蛋賺了些錢,可以支援你做研究。”
孫家棟很感動,他回信道:“為國家做事情,很幸福……”
2004年,我國啟動月球探測工程,75歲的孫家棟擔任總設計師。很多人替他捏了把汗:“萬一失敗,會為你完美的航天生涯蒙上陰影。”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孫家棟說。
雖歷經千錘百煉,但孫家棟面臨的新任務難度不小:衛星發射升空后離地球最遠幾萬公里,而探月飛行器要飛40萬公里,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也不可能先在地球上做實驗,只能一次成功。
發射速度很難掌控,速度不夠無法脫離地球引力,速度夠快還要及時減速。一些國家在發射探月飛行器時,速度沒能減下來,要么高速擦月而過,要么直接撞月,導致探月失敗。
擅長攻克復雜難題的孫家棟,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嫦娥奔月”前,有人對孫家棟說:“您可以選一件自己最心愛的東西放上去。”孫家棟急忙搖頭:“我們想盡辦法為它減重,絕不能為它增加丁點負擔!衛星就是我最心愛的東西。”
當中國自主研制的“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成功的信號傳回指揮中心,一片歡騰。而白發蒼蒼的孫家棟卻走到一個角落里,無聲地哭了,他知道其中的艱難,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航天尖端產品也是買不來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來攻克一切難題,才能不斷發展航天技術。
為使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孫家棟殫精竭慮: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可以定位,還具備發短報文功能,成為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之一;氣象衛星“風云”系列可以每6分鐘加密觀察一次,幫助各國積極有效防災減災……
2019年9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孫家棟頒授“共和國勛章”。7年學飛機,9年制造導彈,50年設計衛星,90歲高齡的孫家棟仍然心系航天:“中國航天的下一個發展目標,應該是有能力到達太陽系的任何角落。”孫家棟感慨道:“能夠造一輩子‘中國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