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

李蘭娟(右二)
隔著電視屏幕,衛生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深情地看著妻子李蘭娟。此刻,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蘭娟,正在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感染最密集的武漢,與眾多來自祖國各地的醫護人員一起,和時間賽跑,和疫情斗爭。
2020年1月24日,萬家團圓的除夕夜,鄭樹森親手為李蘭娟準備年夜飯。雖然,他拿菜刀切菜的手藝遠不如拿手術刀做手術熟練,但他精細地切著,力爭把每一根土豆條切得粗細均勻。想到妻子一進家門就能吃到熱乎乎的年夜飯,還會夸獎自己廚藝好,鄭樹森心里就美滋滋的,手上的動作更快了。
鄭樹森知道,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李蘭娟這些天一直奔忙著。1月18日,李蘭娟同鐘南山等人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托前往武漢。在武漢,李蘭娟提出了對疫情的預判,尤其是武漢要采取“不進不出”措施等重要建議。
1月2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李蘭娟參加了會議。會上,李蘭娟就加強疫情防控與救治等提出具體建議。
在浙江,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被安排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李蘭娟和同事們每天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查房、監測感染患者、開討論會議。因穿戴防護服不太方便,他們在長達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內不敢喝水、上廁所。難得的休息時間,李蘭娟還要接受媒體采訪,解除公眾對疫情的疑惑。
除夕當天,李蘭娟飛往北京,參加科技部緊急召開的關于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相關的科學研究部署會議。當晚9點多,李蘭娟才從北京返回杭州家中。一進門,鄭樹森趕緊遞上拖鞋,幫妻子掛好大衣,招呼她洗手洗臉,準備吃飯。看著忙得進進出出的丈夫,李蘭娟疲憊的臉上綻出了笑顏。她拿出手機發朋友圈:“今天我輕松了,可以不燒年夜飯了,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刀。”
一頓年夜飯,夫妻二人吃得分外香甜。吃完飯,李蘭娟要去洗碗。鄭樹森不讓,搶過妻子手中的碗說:“你去休息,我知道你又要出差了,到了武漢要好好保重自己。”收拾好廚房的一切,鄭樹森轉身來到衣帽間,為妻子整理出發的行囊,細心地為她裝好胃藥,多帶了幾套衣服。鄭樹森能讀懂了李蘭娟眼里的不舍,但他知道,妻子這次要去打一場硬仗,作為男人,他更應該挺起脊梁,讓她安心上戰場。
早在1975年,相識、相愛于中國醫科大學的李蘭娟和鄭樹森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們雖然在同一家醫院工作,卻鮮有溝通和交流,見面也從不說生活瑣事。對他們來說,時間是寶貴的。每天早上8點準時到醫院上班,深夜一兩點鐘歸家,是這對院士夫妻的生活常態。早餐是兩人每天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頓飯。但是這頓早餐的畫風也與眾不同,話題更多是有關于學術和工作:“有個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給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個學術報告要發言,我中午乘飛機去北京。”
因為有著相同的志向和興趣,即便是枯燥的學術討論,在彼此眼里也是最動人的情話。因為有著對彼此的深愛,對方的親人也是自己的親人。
1991年鄭樹森在香港讀博時,父親得了重病。當時正是鄭樹森學業的上升期,李蘭娟怕丈夫分心,隱瞞了這個消息,自己悄悄跑回去,帶公公打針、掛水,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飯。在李蘭娟耐心細致地服侍下,公公得以康復。此后,李蘭娟才通過電話告知了鄭樹森。
作為目前國內感染病學科唯一的女院士,李蘭娟的從醫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為天職,無論非典還是禽流感,始終堅守在搶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線。
現年73歲的李蘭娟,在武漢前線,一站就是十多個小時。在家中的鄭樹森,因思念妻子,時刻把手機拿在手中或揣在兜里,生怕錯過妻子的電話。鄭樹森知道,這個人前風風火火的女強人,多年奔波勞碌的妻子消化系統很不好,有老胃病,頸椎、腰椎也因為常年的伏案嚴重變形,可在武漢她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她更需要他的關照。如果可能,他想時刻和她在一起,給她貼心的關愛。可是,在武漢的李蘭娟好像不理解丈夫的心情,一個電話也沒打。鄭樹森知道,此時此刻,他不能打擾她,因此,他一個電話也不敢打過去。他默默地守望,時刻關注著新聞。
2月3日上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蘭娟表示,武漢目前處于發病高峰階段,現在仍需做好社區防護:“武漢感染的人數、范圍都比較廣,一部分人康復出院,一部分可能變重癥、危重癥甚至死亡,所以到了一個高峰的階段。現在,做好社區對未感染人群的防護仍然非常重要。同時,一部分發病的人,尤其是重癥病人的救治也特別重要,所以這次來武漢,我希望在危重癥的搶救方面,跟同行們一起努力。”
3月11日,李蘭娟在武漢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武漢市的疫情防控進入了決勝階段,現在決不能放松,一定要把所有傳染源徹底找出來。只有(醫院)外面的感染者都清零了,我們才能說武漢安全了。武漢何時‘清零’,歸根到底要看我們的工作力度。如果工作抓得緊一點,而且不出現其他突發情況,比如國外輸入性病例,或許武漢在3月底就能‘清零’。”
望著電視機中的妻子,聽著她的話語,鄭樹森默默守望著,心里一遍遍和她對話:希望你們早日戰勝疫情,凱旋而歸,我等著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