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凡 郎朝春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
201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1],將學科建設推向了新的國際競爭高度,同時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的重視及政策的支持,無疑是給高等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高校學科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民族地區高校體育學科建設改革與創新,是適應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遵循體育發展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而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新形勢下民族地區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
學科建設是學校發展永遠的主題,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然而它的落腳點始終是為人才培養服務。西昌學院體育學院身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區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發展的一切”的培養原則,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注重學生繼續深造學習的機會以及自身專業素質的發展,專業技能的提高。
1.體育學院近五年考研成果顯著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領導及教師自上而下都十分重視學生的考研工作,盡全力支持學生繼續專業深造攻讀碩士學位。軟硬件設施都盡可能地為學生的考研學習服務,因此,西昌學院體育學院近六年考研成就十分顯著,如表1所示。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學生的考研報名人數、報考率、上線率以及錄取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學生考研的報考學校及錄取學校由西南地區逐漸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逐漸擴散,由四川周邊地區向北上地區輻射,證明學生的考研實力與決心。
2.“走出四川,跨步西南”,體育教學實踐基地建設
在省部委共建工作中建設西昌學院成為國內高水平一流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目標指引下,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從全省所有體育教育專業院系中率先將集中統一實習基地走出四川,跨步西南,以此成為“立足涼山、面向四川、輻射西南”的專業辦學定位重要支撐。堅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各方資源的整合與共同促進發展,就目前國家頒布的“體教融合”發展機制,結合實踐經驗,積極探索融合之路。與重慶市實驗中學、重慶市魚洞中學、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小學等57所(不包含正在洽談中的學校)中小學進行校校合作;與四川體育職業學院、中國乒協西部國際培訓中心等體育部門進行校地合作;與西昌西馬有限責任公司、西昌融創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社會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共建體育文化、專業訓練、體育科研、體育教學、體育產業等各方面長期戰略合作意愿,積極推動“產學研”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整合當前各方資源,努力實現資源共享最優化。
學科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只有搞好科研,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體育學院本著根據自身學科建設的目標及定位、辦學底蘊、民族區域特色、師資力量優勢實際情況等,凝聚3個特色專業方向,形成相對固定的科研團隊——體育教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競賽組織3個學科發展方向,確定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專業學科方向及研究方向。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致力于為涼山州、西南地區等所有與體育相關的教學、民族體育文化、體育賽事組織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服務,成立攀西體育賽事文化研究中心,負責攀西地區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服務工作。因此,體育專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眾所周知,“地方性”特色和當地體育資源相輔相成,與生俱來的這種屬性決定了體育學院與涼山州周邊地方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見表2)。

表1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近六年考研基本情況分析
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雙一流”計劃的啟動,新一輪西部開發戰略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戰略的有效實施,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和中財資金的大力扶持,這都是民族地區高校發展千載難逢的大機遇,同樣也是體育學科發展的大機遇。但是高等教育發展競爭日趨激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對高校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四川成都周邊地區同層次同類型高校異軍突起,區域經濟相對落后、高級人才引進困難、師資隊伍不穩定、學科建設經驗不足,基礎相對薄弱等諸多發展困境依然客觀存在,離“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量化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體育學科的快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3]。

表2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承辦及學生參與賽事基本情況一覽表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坐落于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國家級風景旅游區——瀘山腳下、邛海之濱,這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四季如春,同時為西昌邛海濕地馬拉松、西昌國際帆船賽、西昌高原體能賽、環邛海自行車公路賽等體育賽事提供最原具地域性的原生態資源。
但是,涼山地處川西南橫斷山系東北緣,離成都經濟發達地區太遠,界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間,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崎嶇,峰巒重迭,區域經濟相對落后,交通出行不太便利,火車、高速公路等交通道路經常遭受到山體滑的破壞,曾一度交通癱瘓,對出行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因西昌學院體育學院距離四川省會成都市距離較遠,地處涼山相對偏遠地區,區域經濟相對落后,且教育醫療水平相對較低,發展機會有限,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師資隊伍不穩定,高層次人才流動大。當今,人才本身就是教育界的稀缺資源。高層次人才被重點大學、地理位置優越學校等以高額的人才引進費用、科研啟動資金、住房補貼等豐厚待遇挖走的不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資金本身就比較緊張,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體育學院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導致高層次人才流動性太大。
“雙一流”學科建設是有一定層次性的:由“省一流”—“國內一流”—“世界一流”層層遞進。目前西昌學院體育學院已成功申請為西昌學院校級科研團隊及科研平臺建設,因此,下一步的目標及計劃就需要再進一步向“省一流”學科建設并進。由“校級”—“省級”—“國家級”—“世界級”層層遞進式的方式推動學科建設的發展工作。
國家的“雙一流”建設將“扶優扶強”的思路擴展至“扶優扶需扶特扶新”[4],為民族地方高校傳統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注入活力。體育學院應緊貼國家發展戰略新形勢和新要求,對接國家和四川省“雙一流”建設目標,面向攀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需求和關鍵技術,遴選建設特色學科,優化學科布局。加強資源整合、突出優勢特色,按照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的規律,形成富有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以學科優勢方向的突破帶動學科整體水平的提升[5]。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和方向。在鞏固傳統優勢學科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應用性和新興交叉學科。以一流學科支撐引領一流專業建設,把一流學術團隊和一流研究成果轉化為一流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科培養人才的能力。
強化“雙一流”建設學科學術交流的統籌規劃,積極推動學科團隊成員參加本學科重要的學術會議,積極推介學科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學科特色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為依托,打造學術研究的“飛揚學術”“飛揚特色”“飛揚風格”“飛揚學派”,提升學科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提升學科的國際化水平,推動學科成員國外訪學,鼓勵學科開展國際學術合作、參與承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期刊、開設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工作坊,提升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