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梁曉亮,郭建兵,田悅,李偉,孫妍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開灤精神衛生中心,河北 唐山)
在國外很多國家,感戴一詞出現在宗教中,國外的信徒宗教活動中感戴是重要的主題內容之一,同時其也是一種重要的宗教生活形式。對于感戴的解釋有很多,但是多數都表示為其是一種感謝的意思,是對回報仁慈這一傾向的欣賞。指的是人在得到他人幫助之后所產生的感激情緒與愛戴心理。在積極心理學中,感戴的本質被認為是一種心理資源,人在產生感戴情緒后會形成積極的心理,這種心理對人的身心健康是有促進作用的[1]。近年來,感戴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等從不同的角度對感戴進行了研究,并對這一次給出了不同的界定,這對我們進一步分析感戴的深入含義有重要作用,各種理論給我們提供了準確的依據。經過總結分析我們發現,感戴并不是一個簡單概括的詞匯,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對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于是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但是不管從哪些角度去分析,到頭來感戴這一詞匯還是會有本質的含義,還是會有共同的東西。首先,感戴屬于一種情緒,并且這種情緒是正面、積極的。其次,通常感戴情緒的產生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人在受到了幫助或者恩惠之后,意識到這是他人無私奉獻給自己的之后,就會產生感戴情緒。可以說這種情緒是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另外,感戴還具有激發個體動機的作用,這方面指的是一個人在獲得過別人無私幫助之后,受到感染或者激發,自己也會做出善舉以回報幫助自己的人。李艷春[2]通過相關研究得到的結果為:大學生的感戴特質在不同來源社會支持的感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孫配貞關于感戴的相關研究表明:感戴在學生對于學校生活的滿意度情況有重要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正向且積極的。因此,本研究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其間感戴的關系。
選取研究資料的時間節點為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是從河北省唐山市某中學3個年級分別隨機抽取160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一共發放了160份問卷,全部回收,并且回收的問卷全部有效。其中男生80人(50%),女生80人(50%);獨生子女90人(56.25%),非獨生子女70人(43.75%)。
1.2.1 研究工具
(1)大學生感戴量表[3]:在這個量表中一共包括14個項目,有4個分量表,分別對感戴的深度、廣度、發生頻率和集中密度進行測評。用于測評的題目均為簡短的陳述句,用自評的方法,評分標準采用李克特5點記分。其中有4個條目為反向記分。該量表Cronbach α系數在0.554-0.781,符合心理測量的要求。
1.2.2 統計學分析措施
所實施統計學分析采用的軟件為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不同性別中學生在感戴總分、感戴深度、頻率、廣度和密度上均有統計學差異(P<0.001),女生在感戴程度、感戴次數、感戴廣度以及感戴的集中程度上均優于男生,結果見表1。
表1不同性別中學生的感戴比較

表1不同性別中學生的感戴比較
注:***P<0.001
-6.697***-5.422***-6.101***-5.499***-6.101***指標 男生(n=80) 女生(n=80) t感戴總分深度頻率廣度密度51.54±10.68 15.14±3.19 11.01±2.51 15.67±3.89 10.81±2.32 58.90±5.68 16.97±1.87 12.51±1.89 17.69±1.99 12.24±1.65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感戴總分及其各維度上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是否獨生子女的中學生感戴水平的差異比較

表2是否獨生子女的中學生感戴水平的差異比較
指標 獨生子女(n=80) 非獨生(n=80) t感戴總分 54.49±11.01 56.89±7.38 -1.701深度 15.72±3.31 16.29±2.18 -1.829頻率 11.67±2.42 11.87±2.22 -0.741廣度 16.41±4.30 16.96±2.01 -1.651密度 11.42±2.09 11.59±2.03 -1.201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感戴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P<0.001,在感戴深度、感戴頻率、感戴廣度和感戴密度因子上存在統計學差異。該研究結果與劉曉嵐等人(2008)的研究和臺灣學者林莉芳(2005)的研究是一致的。經分析,感戴特質在中學生群體中存在顯著性別差異是可能的。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男女生的刻板印象對中學生所造成的影響是較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女生被看作是弱者,是經常需要別人幫助的。而男生則比較獨立且堅強,有時候會認為求人幫忙是一種羞辱的事,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因此,男生更傾向于掩飾自己的感戴體驗[4]。此外,國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移情能力方面,女性要顯著高于男性[5],因此,移情能力強的女生對別人的關心、友好等是比較敏感的,能夠及時明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進而產生強烈的感戴。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感戴水平上不存在統計學差異,這一結果與祝偉娜[6]、周志娟[7]的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一致性。所以,我們所聽聞的一些關于中學生的負面事件并不是普遍顯現,偶爾出現了這些事件也只是個別的。當前我國注重素質教育,對學生的感戴培養比較重視。中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受到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學校有意識的教育,對于全面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幫助的。但對于中學生的感戴現實情況我們也需要慎重看待,不能盲目樂觀,本次研究只是一個籠統的描述,還需要不斷發現問題,并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們普遍對自己的感戴品質自評較高,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有較強的感恩品質。但是學生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與其現實行為是否一致,這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學校感戴教育中一定要給學生創建踐行感戴的機會,多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給學生創造更多表現感戴的機會。另外,學生家長對于孩子的感戴行為要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學校也要及時表揚,以擴大學生感戴的范圍與積極性[8,9]。這可能是無論是否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很大的重視,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的影響都是相同的,所以兩者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
本研究為單一學校的橫斷面研究,未對不同的專業進行分層分析,將在以后的研究中對更多中學生的感戴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