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療效的對比分析
王修茂(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阜山欒家河衛生院,山東 招遠)
胃潰瘍屬于消化道疾病的一種,臨床發病率偏高。誘發胃潰瘍的因素就是胃酸與胃蛋白酶原的自身消化,但藥物、飲食、應激精神因素、胃部異常運動等因素均會引起胃潰瘍[1]。但因為幽門螺桿菌誘發胃潰瘍概率較高,所以有必要將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潰瘍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選擇本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潰瘍患者50例,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37.93±5.54)歲,平均病程(6.12±1.36)個月;實驗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37.75±5.62)歲,平均病程(6.97±1.41)個月。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方面數據經比較差異性不明顯,可比性顯著。
兩組患者均戒煙且戒酒,保證休息時間充足且心態良好,堅決不允許攝入生冷食物或者是辛辣刺激性食物[2]。
對照組應用14d傳統三聯療法治療,在用餐前需服用奧美拉唑膠囊,每天服用2次,每次1粒。用餐后,服用阿莫西林片和克拉霉素片,劑量分別為1g、500mg,每天服用2次。
實驗組應用10d序貫療法治療,前5d用餐之前服用20mg的奧美拉唑膠囊,每天2次。于用餐后,服用1g阿莫西林,每天2次。后5d需在用餐之前服用20mg奧美拉唑,每天2次。于用餐后,服用0.5g克拉霉素片和0.5g替硝唑膠囊,每天2次[3]。
對實驗組、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各項預后指標、臨床癥狀積分、再感染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多項臨床指標進行對比。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完成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再感染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計量資料(各項預后指標、臨床癥狀積分)分別選擇使用n(%)進行表示,并展開χ2檢驗、t檢驗,若P<0.05,即可證實組間數據差異存在臨床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顯效16例、有效7例、無效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23/25),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8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8%(17/25),χ2=4.5000,P=0.0338,前者比后者高,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前者各項預后指標與后者相比,臨床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預后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預后指標比較
images/BZ_87_1270_1617_2280_1676.png實驗組 25 3.04±0.18 120.48±26.64 91.39±20.18對照組 25 6.11±0.21 233.19±26.38 129.36±10.37 t 55.4980 15.0315 8.3676 P 0.0000 0.0000 0.0000
前者各項指標數值和后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再感染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因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胃炎與胃潰瘍已經逐漸發展成學界共識,在臨床治療中,以質子泵抑制劑和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為主[4]。而在此方案使用的初期階段,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概率超過90%。然而,在幽門螺桿菌針對抗菌藥耐藥性不斷增強的情況下,臨床根除概率也顯著降低,很難與臨床治療需求相適應。所以,絕大多數臨床醫生會延長治療的周期,致力于幽門螺桿菌根除概率的提升,然而會增加臨床醫療費用的支出,甚至還會誘發諸多不良反應[5]。
序貫療法認為,治療周期相同的情況下,可結合藥物的特性轉換時機并且序貫給藥,效果理想。而且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也證實其療效遠遠超過三聯療法,使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潰瘍治療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步[6]。
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應用10d序貫療法治療,經臨床治療后,各項臨床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所以說,與傳統的三聯療法進行對比,序貫療法的優勢更突出,而且治療時間以及費用也明顯更優,治療安全性較高[7]。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治療方法價值雖然很高,但在作用機制方面看法并沒有統一,而且耐藥性不強。究其原因,在前5d所選擇抗菌藥物處于誘導治療階段,選用阿莫西林能夠將幽門螺桿菌殺滅且細菌總負荷量降低,使其細胞壁也被破壞。這樣一來,就難以構建克拉霉素流出的通道,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必要幫助[8]。
總體來講,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潰瘍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選擇使用10d序貫療法治療,能夠使患者治療時間減少,而且治療費用也明顯降低,規避了幽門螺桿菌的再次感染,臨床推廣價值突出,為臨床相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