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東營市水文局,山東 東營257000)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當地水資源匱乏,全市水資源量僅為5.32 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7 億m3,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低;地下淡水資源為0.85 億m3,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區,小清河以北地下水基本為咸水或微咸水,礦化度高,利用率較低。東營市客水資源70%以上的來自黃河。
近年來,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得部分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愈發尖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惡化等一系列水問題逐步凸顯[1]。目前,東營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都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水資源短缺將成為未來制約東營市經濟發展的短板。因此,研究東營市現狀條件下水資源承載能力,對解決該市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實現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水資源承載能力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在滿足合理的河道內生態用水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綜合考慮來水情況、開發利用條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資源承載經濟社會的最大負荷[2],主要包括水量、水質、水生態3 個要素。水量要素,指在保障合理生態用水的前提下,允許經濟社會取用的最大水量;水質要素,指在滿足水域使用功能水質要求的前提下,允許進入河湖水域的最大污染物負荷量;水生態要素是指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需保留一定的河湖生態水量和生態空間。本文立足本地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需求,建立一套符合東營市特點的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提出東營市水資源調控的措施建議。
根據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指標體系的選取原則, 綜合考慮東營市具有本地水資源不足、水質型缺水、地下水超采等特點,并遵循可操作、可度量、可監測等原則,構建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依據東營市水資源公報與水資源綜合規劃、統計年鑒資料(2017 年),建立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指標體系水量指標和水質指標。選取用水總量指標、地下水開采控制量(或可開采量)作為水量評價指標、選取水功能區納污量和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作為水質指標評價(見表1)。本次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采用實物量指標進行單因素評價,評價方法為對照各實物量指標度量標準直接判斷其承載狀況。
按照評價方法,逐一分析評價縣域單元的水資源承載狀況,并結合區域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狀況、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評價結果的合理性,評價結果見表2~7。

表1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

表2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用水總量指標評價結果

表3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評價結果
對東營市2017 年水量、水質承載狀況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東營市5 個縣(區)中:東營區、墾利區不超載,河口區和利津縣為臨界狀態,廣饒縣為嚴重超載。

表4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超采區淺層地下水開采量評價結果

表5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水功能區達標評價結果
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分布面積大,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為咸水,僅在小清河以南的廣饒縣、黃河灘地及黃河故道的部分地段有地下淡水分布。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為了給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供水,廣饒縣地下水遭受了高強度的開采造成超采。目前,廣饒縣淺層地下水超采區總面積455.2 km2,深層承壓水超采區總面積640 km2。地下水現狀年超采量為1 711.33 萬m3。其中淺層地下水1 095.83 萬m3,深層承壓水615.5 萬m3。
農業是用水大戶, 也是節水潛力最大的產業。目前,東營市農業用水引黃、引河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偏低;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低,僅為77.64%;污水處理回用水平低。灌溉水利用系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污水處理回用率等指標均遠達不到發達國家和國內用水先進地區的水平,存在水資源浪費現象。

表6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污染物超排評價結果

表7 東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東營市水系聯網工程建設相對滯后,大型平原水庫建設較少、多庫串聯、干渠與河道尚未形成聯網態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多水源的聯合調度。由此,市內尚沒有對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及其他水源進行聯合調度,多水源優化配置不足。另一方面,供水結構上存在不合理現象。如廣饒縣寶貴的地下淡水資源,水質較好,卻用于高耗水的工業企業生產,而與這相對照的是區內大量微咸水、咸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規模仍相對較低,這種不科學的供水結構不利于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地下水的超采可以造成地面沉降等嚴重后果,而且深層地下水的超采幾乎不可恢復。目前,東營市廣饒縣已被列為地下水超采區國家試點,編制了《東營市廣饒縣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國家試點三年(2018-2020 年)總體方案》,嚴格按照方案要求,通過實施實行全方位節水壓采、多方增加替代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量、開展水權制定交易、加強濕地建設與保護等措施,加強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努力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及水位回升。
制定切實可行的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突出抓好農業高效節水,推廣普及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工業項目,加強工業、企業節水管理,對冶金、電力、化工、紡織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和示范工程,推廣先進實用的節水技術產品,盡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依托南水北調工程,積極推進水源置換,推進非常規水、海水利用,鼓勵再生水回用。
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落實嚴格的取水許可和有償使用制度,科學制定水資源用水總量與各行業分類用水定額,編制切實可行的實施規劃和落實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健全用水定額管理和節約用水考評制度,建立計劃用水機制,著力提高用水效率,充分發揮可供水資源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