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厚
(臨沂市水利工程處,山東 臨沂276000)
安子水庫是一座小(二)型水庫,于1959 年4月建成蓄水。水庫由碾壓式土石壩、溢洪道、放水洞組成,現狀壩頂高程216.85~217.68 m,防滲體頂高程214.05~214.37 m,最大壩高5.50 m,壩頂寬3.83 m,設計正常水位217.40 m,總庫容約5.12 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型水庫。其中,防洪主要目標為下游2 個村落,總人口3 500 人,牲畜0.5 萬頭,有效耕地灌溉面積20.0 hm2。2018 年平邑縣水利局組織了安全鑒定,安子水庫壩體滲漏嚴重,確定安子水庫大壩為三類壩,必須進行防滲加固。
結合安子水庫大壩工程地質、地形、建筑材料等條件,相關技術專家組推薦三種防滲加固方案:瀝青混凝土心墻、黏土心墻、混凝土面板。下面針對這三種方案進行比選分析[1]。
三種方案詳細比較見表1 所述,綜合分析,瀝青混凝土心墻在結構特性和經濟性上優勢突出,其他工程應用防滲效果較好,因此,安子水庫最終確定選擇防滲方案為瀝青混凝土心墻。

表1 三種防滲方案技術性比選
瀝青混凝土心墻防滲效果主要取決于各原料配比設計,不同的工程配比會存在差異。如果照搬別的工程原料配比,可能降低心墻工程防滲效果,為保證本項目防滲工程質量,在此對配比進行設計分析[2]。
2.2.1 原材料的性能參數
1)粗骨料。安子水庫大壩心墻采用灰巖粗骨料,最大骨料粒徑為19 mm,經過篩分,本項目粗骨料分為三級:9.5~19 mm、4.75~9.5 mm、2.36~4.75 mm[3],粗骨料級配曲線見圖1 所示,技術指標見表2。

圖1 安子水庫大壩項目粗骨料級配曲線

表2 粗骨料技術指標
2)細骨料。安子水庫大壩心墻細骨料采用人工砂,粒徑范圍在0.075 mm~2.36 mm,粒徑級配曲線見圖2,技術指標見下表3[4]。

圖2 安子水庫大壩項目細骨料級配曲線

表3 細骨料技術指標
3)填料和瀝青。安子水庫大壩心墻填料采用灰巖碎石礦粉,具體技術指標詳見表4。而瀝青采用70#A 級道路石油瀝青。

表4 填料技術指標
2.2.2 瀝青混凝土配比設計
1)正交試驗設計。為設計最佳瀝青混凝土配合比,項目結合其他成功經驗,采用三因素(礦料級配、填料量、油石比)三水平(每個因素設計三個水平)均勻正交試驗方法來確定最佳配比(見表5),共設計9 組試驗[5]。
2)馬歇爾試驗。本項目馬歇爾試驗主要針對瀝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孔隙率、穩定度、流值”三個指標進行分析。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①一組試件數量不得少于4 個;②試件尺寸誤差不得超過±2 mm;③對試件加載速率控制在50±5 mm/min;④為防止材料變質而影響試驗效果,所有項目要求在72 h 內全部完成。

表5 正交試驗設計表
3)試驗結果分析。本項目馬歇爾試驗結果見表6(部分)。通過試驗及極差和方差分析可知:①對三個指標影響順序為孔隙率、流值、穩定度;②對三個指標影響順序為孔隙率、穩定度、流值;③對三個指標影響順序為孔隙率、流值、穩定度。通過綜合分析可知,第8 組穩定度和流值達到一個較為平衡的水平,而孔隙率大可以適當調高油石比。所以水庫防滲心墻最終確定第8 組作為最終的瀝青混凝土配比標準。

表6 馬歇爾試驗結果(部分)
通過現場試驗確定本項目瀝青混凝土鋪筑技術標準:①每層鋪筑厚度30 cm,采用1.5 t 震動碾碾壓,按照“靜2 動6 靜2”順序,整個心墻按照“品”字形碾壓;②初碾溫度要求大于130 ℃,終碾溫度大于110 ℃,過渡料采用3.0 t 震動碾碾壓;③開始攤鋪時不要緊貼岸坡(控制在2 m 以上),待瀝青混凝土溫度穩定后再攤鋪,有利于兩者黏結;④心墻兩側過渡料表面高度要低于瀝青混凝土面1~2 cm,防止積水。
由于剛性結構后期產生不均勻變形,會造成防滲體變形破裂,因此瀝青混凝土心墻與剛性結構連接是施工重難點。本項目采用的處理方法如下:①將剛性結構面(一般為混凝土)打磨處理,但杜絕打出深坑或骨料露出;②在打磨面涂抹均勻瀝青溶劑,用量控制在0.15 kg/m3,待干燥后涂刷一層瀝青瑪蹄脂;③對于和基座連接的接縫處,可設置銅片止水,防止因瀝青混凝土流動造成的不均。
瀝青混凝土心墻是當前適合中小型水庫防滲的方法之一,綜合成本低、施工工期短。瀝青混凝土配比是設計核心,必須要根據當地氣候、溫度、原材料性質等實際條件進行配比設計,不可照搬其他工程配比。安子水庫大壩防滲加固后,滲漏量較加固之前降低了80%左右,達到了設計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