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華,張華杰,文博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深圳沙井醫院 泌尿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4)
鑄型腎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主要治療方法為經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該方法治療效果確切、結石清除率高[1],但一期手術無可避免出現術后殘石等問題。目前,治療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常為二期PCNL手術,該術式結石清除率高、手術時間短[2]。鑄型腎結石術后殘石位置較復雜,二期PCNL難以經原通道處理所有結石,常需重新建立單個或多個經皮腎通道,但建立多個經皮腎通道易出現術中術后大出血、術后發熱和術后疼痛等并發癥[3]。因此,需要更為安全的手術方式治療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輸尿管軟鏡碎石術(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為治療腎結石的新方法,其清石效率較高,同時具有術中術后并發癥少和術后恢復快的優勢[4]。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68例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二期PCNL與RIRS治療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為臨床治療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提供一定的依據。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8年8月68例鑄型腎結石行PCNL術后殘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及家屬的選擇分為兩組。PCNL組是二期手術方式為PCNL的36例患者,RIRS組是二期手術方式為RIRS的32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患者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術前CT確診為單側腎結石、殘石數目(僅考慮殘石直徑≥0.6 cm)、一期術后殘石主要分布位置、一期術后最大殘石直徑、術前血紅蛋白測定。入準標準:患者一期PCNL術后3或4 d復查CT提示術后殘石≥0.6 cm,二次手術前常規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以及尿培養和尿常規,合并感染者予以抗感染治療2周至尿培養陰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泌尿外科醫生完成。
1.2.1 一期PCNL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在腎鏡觀察下,經尿道進入膀胱置入F5輸尿管導管。改俯臥位,于B超定位下選取合適的位置建立經皮腎鏡通道(常為患腎中盞),由F10順序擴張通道至F24,置入F24工作鞘,使用彈道碎石機進行碎石。碎石后,檢查無明顯殘留結石,或僅剩余因角度原因可見到而碎石桿觸不到的結石。沿導絲順行置入F5雙J管做輸尿管內支架,退出斑馬導絲,沿工作鞘置入腎造瘺管,退出工作鞘,縫合皮膚切口兩針并固定腎造瘺管。術后予以抗感染、止血、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術后3至4 d復查腹部CT,明確術后殘石的大小、數量及位置。術后1至2周后,殘留結石行二期手術治療。
1.2.2 二期 PCNL組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在腎鏡觀察下經尿道進入膀胱,先拔除雙J管再置入F5輸尿管導管;改俯臥位。沿造瘺管插入斑馬導絲至腎盂,拔出造瘺管,將F24工作鞘沿斑馬導絲置入原經皮腎通道,然后將腎鏡順導絲置入工作鞘,腎鏡觀察腎盂及腎盞有無結石,若能觀察且接觸結石,則進行碎石;若未能觀察結石或不可接觸,則根據復查影像資料找到殘石位置,聯合B超定位下建立經皮腎鏡通道,再由F10順序擴張通道至F24,置入F24工作鞘(經原通道12例,微通道10例,標準通道14例;其中有4例多發殘石建立1個標準通道和1個微通道),將腎鏡置入工作鞘,使用彈道碎石機進行碎石。碎石后,沿導絲順行置入F5雙J管做輸尿管內支架,退出斑馬導絲,沿工作鞘置入腎造瘺管,退出工作鞘,縫合皮膚切口兩針并固定腎造瘺管。術后3至4 d再次復查泌尿系CT,仍有殘石≥0.4 cm,可認為殘石未清除,根據結石大小,選擇行體外沖擊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或擇期行三期手術,術后視小便顏色拔除腎造瘺管。術后1個月來院復查CT,并行雙J管拔除。
1.2.3 二期RIRS組氣管插管全麻后截石位,消毒,鋪巾。打開腎造瘺管,接引流袋(有2例多發殘石采用斜仰臥位雙鏡聯合碎石)。將輸尿管鏡經尿道置入膀胱,在輸尿管鏡的觀察下,拔除預先留置的雙J管,向患腎輸尿管開口置入斑馬導絲,F14擴張鞘沿著斑馬導絲置入輸尿管上段近腎盂口下方水平。退出斑馬導絲,更換為Olympus P3纖維輸尿管軟鏡并沿著擴張鞘進入腎盂,尋找結石,并使用鈥激光光纖進行碎石。碎石后,留置斑馬導絲,然后退出纖維輸尿管軟鏡及擴張鞘。更換輸尿管鏡,在斑馬導絲引導下,留置F5雙J管,最后退出輸尿管鏡及斑馬導絲,留置尿管,結束手術。術后1或2 d再次復查泌尿系CT,仍有殘石≥0.4 cm,可認為殘石未清除,根據結石大小,選擇行ESWL或擇期行三期手術,術后視小便顏色拔除腎造瘺管。術后1個月來院復查CT,并行雙J管拔除。
術中出血量:將手術中的含血沖洗液收集并測量其總量,抽取5 mL混勻后的沖洗液,測定沖洗液血紅蛋白濃度(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出血量計算公式:出血量(mL)=沖洗液中血紅蛋白濃度(g/L)×沖洗液總量(L)/[術前血紅蛋白濃度(g/L)×1 000]。
記錄和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二期手術清石率、三期手術/ESWL治療率、術后24 h血紅蛋白平均下降量、術后24 h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輸血和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手術相關指標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無1例出現嚴重并發癥。兩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清石率,清石率分別為RIRS組87.50%和PCNL組91.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在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后出血量、術后24 h血紅蛋白平均下降值、術后24 h VAS等方面,RIRS組均明顯優于PCNL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在手術時間方面,RIRS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PCNL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復查CT,PCNL組有3例患者(2例因多通道術中出血終止手術,1例因術中凝血塊阻礙視野而碎石不充分)的殘石> 0.4 cm需進一步治療,三期手術/ESWL治療率為8.33%;RIRS組有4例患者(4例下盞殘石因腎盂漏斗部夾角小而碎石不充分)需進一步治療,三期手術/ESWL治療率12.50%,兩組三期手術/ESWL治療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2。
2.1.2 不同結石分布清石率PCNL組14例下盞殘石均碎石滿意,無需再治療(三期手術/ESWL率0.00%,0/14),RIRS組4例下盞殘石因腎盂漏斗部夾角小而碎石不充分需進一步治療(三期手術/ESWL率40.00%,4/10),兩組患者下盞結石三期治療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6.72,P= 0.010),PCNL組下盞清石率明顯高于RIRS組。RIRS組上、中盞結石22例,三期治療率0.00%(0/22),下盞結石10例,三期治療率40.00%(4/10),上、中盞結石與下盞結石三期治療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0.06,P= 0.002)。
本研究并發癥比較見表3,Clavien-Dindo外科手術并發癥分級比較見表4。在總并發癥發生率方面,RIRS組發生4例,發生率12.50%(4/32);PCNL組發生14例,發生率38.89%(14/36),RIRS組總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PCNL組(P< 0.05)。其中,RIRS組術后發熱4例,未出現石街和敗血癥;PCNL組術后發熱8例,6例因出血而給予相應處理(2例患者輸注濃縮紅細胞2~4 u;2例多通道患者因術中出血影響視野,終止手術;2例術后遲發性出血,予以手術切口縫合、沙袋加壓、絕對臥床等對癥保守治療后好轉),所有出血患者經治療后均無需介入治療,隨訪未發生再次出血。RIRS組無1例因術中出血影響視野而終止手術,無輸尿管撕脫/穿孔等并發癥,術后亦無遲發性出血。兩組患者術后復查CT均未見結石殘留。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二期手術相關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stage surgery related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兩組患者Clavien-Dindo外科手術并發癥分級比較 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Clavien-Dindo classification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鑄型腎結石為泌尿系結石中的復雜性結石[5],常填充腎盂和幾個腎盞,甚至全部腎盞,若存在梗阻、感染等問題,可引起腎功能損傷,甚至并發嚴重感染。因此,檢查發現鑄型結石時需及時手術治療,以清除結石、保護腎功能。同時,鑄型腎結石常出現結石復雜、結石巨大、取石困難、無腎積水或嚴重腎積水等問題,導致治療難度大,常需多次治療才能徹底清除結石,目前的治療方案主要為PCNL。因鑄型腎結石常填充多個腎盞,單通道PCNL難以處理全部結石,需建立多個通道或者多期手術治療[6]。術后殘石是鑄型腎結石PCNL手術難以避免的問題,有資料[7-8]顯示,鑄型腎結石一期碎石術后殘石率為5.2%~22.0%,術后殘石處理為鑄型腎結石手術的重點之一。目前,RIRS已成為治療腎結石的有效方法,具有碎石效果確切、清石率高和并發癥少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各種上尿路結石的治療。歐洲泌尿外科指南[9]指出,RIRS是治療1.0~2.0 cm腎結石的一線方案,是治療2.0~3.0 cm結石的選擇方案之一。有研究[10]指出,RIRS治療1.0~2.0 cm腎結石與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microchannel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療效相當,也有相關研究[11]嘗試使用RIRS治療鑄型腎結石,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結合輸尿管軟鏡的特點,探討二期RIRS與二期單通道/多通道PCNL治療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的相關問題。
鑄型腎結石術后殘石為一期單通道PCNL碎石的結石術后殘留,常為一期單通道PCNL無法觀察或無法接觸的結石,往往分布于與原通道平行的腎盞。若二期PCNL在一期手術原通道進行碎石手術,獲取的手術視野與一期手術視野無明顯差異,常常無法觀察全部殘石,以致無法處理全部殘石,碎石效果欠佳。因此,二期PCNL處理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往往需建立多個通道再進行碎石。有研究[3,12]認為,建立多個經皮腎通道對腎臟的損傷較大,術后出血明顯,且建立多通道難度大,副損傷及并發癥較一期PCNL手術增多。本研究也發現多通道穿刺成功率不高,一個新經皮腎通道往往需要穿刺1至3次;同時,在建立PCNL多通道時易因穿刺腎臟致術中出血,PCNL術中形成的部分凝血塊常包裹結石或阻擋術野,影響手術操作,甚至中止手術,降低手術清石率。本研究PCNL組有2例患者術中建立多通道過程中出現明顯出血而停止手術,1例患者因術中凝血塊阻礙視野而碎石不充分。因此,3例患者需行三期手術/ESWL治療。
與PCNL組比較,RIRS組無需建立經皮腎通道,輸尿管軟鏡因其構造的特點,可順應輸尿管-腎盂結構到達各個腎盞,順利清除各腎盞結石,且術后無需留置腎造瘺管。在術中術后出血方面,RIRS組明顯優于PCNL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6.50±5.21)和(72.50±20.80)mL、術后24 h血紅蛋白平均下降值(2.10±0.90)和(18.45±5.42)g/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一期手術術后保留腎造瘺管,二期RIRS術中灌注于腎盂的灌注液能通過腎造瘺管排出,可避免術中腎盂內壓過高,術者術中可根據手術需求增加腎盂灌注量,沖走殘石,以提高碎石效率、縮短手術時間。二期RIRS術中出現出血時,亦可加大腎盂灌注,沖走血塊,保持術野清晰,提高手術效率。本文二期RIRS清石率(87.50%)與PCNL組(91.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RIRS組中有4例患者需要進行三期手術或ESWL治療,4例患者均為下盞殘石碎石不充分。筆者認為,因腎盂與腎下盞夾角過小,盞頸漏斗部較長,輸尿管軟鏡無法到達下盞殘石處,而導致清石不徹底。本研究中,PCNL組的下盞結石清石率高于RIRS組(χ2= 6.72,P= 0.010),而RIRS組的上、中盞結石的清石率高于下盞結石(χ2= 10.06,P= 0.002)。結合臨床經驗,筆者認為,RIRS處理中上盞殘石清石效果理想,而處理下盞殘石成功率低。MOLIMARD等[13]研究也顯示,腎下盞的清石率要明顯低于中、上盞,腎盂與下盞夾角越小、盞頸漏斗部越長,碎石成功率越低。
既往文獻[14-15]報道,RIRS術后并發癥主要為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RIRS術中會出現腎盂內壓增高,使得手術時間延長、灌注液吸收增多,導致病菌或內毒素進入循環系統,從而更容易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有研究[16]建議,術中應避免輸尿管軟鏡手術時間過長、水流量過大,以減少膿毒血癥的發生。而本研究RIRS組未出現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筆者認為,由于一期PCNL術后腎造瘺管存在,RIRS術中灌注于尿路系統的液體可通過腎造瘺管排出體外,避免腎盂壓力升高,降低了膿毒血癥的發生風險,與徐剛等[17]的研究一致。同時,因腎造瘺管連接于引流袋,RIRS碎石過程中釋放的細菌可被沖出腎盂,減少致病菌和內毒素進入血循環,從而降低膿毒血癥發生率。本文PCNL組也未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筆者認為,PCNL建立多個取石通道,有利于腎盂內壓降低,加快排出含菌沖洗液,縮短手術時間,可減少中毒性休克并發癥的發生率,與ZHONG等[18]的研究一致,同時,取石鉗器械取石的過程中,可減少術中腎內壓力,有利于致病菌或內毒素經沖洗液順利流出體外,減少膿毒血癥的發生,與NEGRETE-PULIDO等[19]的研究一致。
在手術時間方面,RIRS可提高術中水流灌注量及速度,沖走碎石,保持手術視野清晰,提高手術速率,進而降低手術時間。PCNL碎石效率高,較大殘石也可通過經皮腎通道取出,手術時間短。但本組的數據顯示,PCNL組優于RIRS組[(45.60±12.84)和(55.60±6.74)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鑄型腎結石術后殘石常分布于不同腎盞,二期PCNL常需建立2至3個經皮腎新通道,甚至要建立更多的經皮腎新通道,手術時間也隨之延長。雖然兩組總平均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PCNL組中有16例患者因術中需建立2~4個經皮腎新通道,其手術時間均多于RIRS組的平均手術時間。
RIRS順應人體自然腔道治療結石,避免經皮穿刺至腎盂,減少患者損傷及減輕疼痛,還可降低手術出血風險,術后恢復快。而二期PCNL常需建立2至3個經皮腎新通道,術后需留置多根造瘺管,引起術后明顯疼痛,術后恢復時間延長。本研究RIRS組術后疼痛程度和術后恢復程度均優于PCNL組,與以往文獻[20]報道RIRS術后疼痛明顯輕于MPCNL相似。
綜上所述,在處理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殘石時,RIRS與二期單通道/多通道PCNL均可有效清除殘石,RIRS處理中上盞殘石清石效果理想,處理下盞殘石時如腎盂漏斗部夾角小而成功率會較低。相比二期單通道/多通道PCNL,RIRS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創傷小、術后疼痛輕、術后住院時間短和手術并發癥少等優勢。因此,在治療鑄型腎結石PCNL術后中上盞殘石時可優先考慮R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