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蘭
(長沙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湖南省長沙市 410003)
6號線總體方案:
軌道交通6號線為東西向骨干線路,快速銜接河西副中心、城市主中心、星馬片區南部、空港組團和黃花機場,加強城市“一主兩次”跨江聯系,引導城市東西向拓展。
6號線西起梅溪湖二期,途經東方紅路→桐梓坡路→湘江→湘雅路→東風路→迎賓路→人民路,東至黃花機場西航站區站止,線路長47.98km,均為地下線,設站34座,平均站間距為1443m。
線路在兒童公園西側設梧桐路停車場,在河東東六線西側設黃梨路車輛段;與2、12號線共享梅溪湖主變電所,與9號線共享麓楓路主變電所,與8號線共享合平路主變電所;新建東四線控制中心,位于東四線與人民路東南象限(與7、8、9、11號線共享,預留遠期兩條線接入條件)。
6號線采取分段建設的模式:
(1)西段(梧桐路站-楓林路站(不含))線路長為5.5km,設站4座,均為地下站,與2號線共享梅溪湖主變電所,設梧桐路停車場1座,計劃于2018年開工建設。
(2)中段(楓林路站站至東四線站)線路長為30.46km,均為地下線,設站23座,均為地下站,新建黃梨路車輛段廠架修基地1座,與8號線共享合平路主變電所,與9號線共享麓楓路主變電所,設東四線控制中心1座(與7、8、9、11號線共享,預留遠期兩條線接入的條件),計劃于2017年開工建設。
(3)東段(東四線站(不含)~西航站區站)線路長度為12.02km,均為地下線,設車站7座,均為地下站,計劃于2018年開工建設。

圖1 長沙市軌道交通6號線工程線路走向
梅溪湖國際新城規劃:
(1)功能定位。
《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2012年修訂)》中把雷鋒湖-梅溪湖地區規劃為商務辦公區。在《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示范區長沙大河西先導片區規劃》中,詳細提出了雷鋒湖-梅溪湖地區的功能定位——河西地區副中心,而且是一個具有國際服務功能的商務、會展、創新中心,并兼具生態宜居功能,在大河西先導區高起點、高標準地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城市新中心。在中軸線地區營造一個“國內先進、中部領軍”的、代表長沙新時代城市形象的“城市客廳”,凸顯新時期長沙城市建設的現代化風貌。在中軸線地區構造一個立體化、高效、節能的交通與市政設施網絡,以支撐該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作為TOD開發模式的大河西區先行區,整個片區采用“分散-緊湊型”的城市組團模式,結合分散和緊湊兩種不同的城市形態,以城市公共交通為連接紐帶,將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間聯系成為以步行為主的相對獨立的城市體。

圖2 梅溪湖國際新城詳細規劃雷梅片區用地規劃布局
(2)規劃結構。
規劃的總體結構為“一軸貫穿,打造東西發展軸帶;五芯共生,塑造多元功能區段;六脈滲透,構建山水交融城區;多元服務,提供完善公共配套”。
一軸:梅溪湖新城城市發展軸、形象展示窗口、地區特色標志。沿線布置梅溪湖新城重點項目,串聯雷鋒湖與梅溪湖兩大片區,完善地區整體功能,主要承擔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形象展示等功能。
五芯:五大重點功能核心。分別包括: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CBD核心、會展中心、兒童公園、智慧公園。
六脈:六條綠色生態廊道。
多元:形成多個社區公共服務配套中心。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中軸線西段分為5個功能段,從東至西分別為:商務辦公、會展、商業、兒童公園、智慧公園。
總規規劃6號線西段:線路起于麓松路站東,沿桐梓坡路往西,轉麓松路向南至長川路,往西穿西三環至雷高路往南,接入雷鋒湖片區,線路長為8.63km,設站7座,如圖3所示。
東方紅路方案:線路起于麓松路站,沿桐梓坡路往西,轉東方紅路穿西三環至梅溪湖西延線,接入兒童公園西側的梧桐路停車場,線路長為10.05km,設站7座,均為地下站,分別為麓松路站、長川路站、楓林路站、紅楓路站、金菊站、紫荊路站、梧桐路站,均為地下站,如圖4所示。
1.2.1 從線路工程實施條件、文物保護及環境影響方面分析
線網規劃方案(穿雷鋒鎮方案):線網規劃中,6號線西段線路起于麓松路站東,沿著桐梓坡路向南穿越建成的可可小城高層,轉入麓松路后,線路折向西,轉入文軒路后穿越建成的雷鋒鎮山水英倫別墅區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鋒紀念館,后往南經楓林路引入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
(1)線網規劃方案較曲折,線形條件較差,穿越可可小城高層,可可小城高層樁基礎埋深較深,穿越條件困難,施工風險及實施難度較大。

圖3 6號線西段疊總規

圖4 6號線西段疊控規
(2)線路穿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鋒紀念館,對文物影響較大。
(3)線路穿越山水英倫別墅區、可可小城等多處地塊,環境影響及協調難度較大。
東方紅路方案:6號線自麓松路站后,沿桐梓坡路向西,然后往南轉入東方紅路引入梅溪湖中軸線、金菊路,之后至梅溪湖兒童公園南側、梅溪湖西延線設梧桐路站,線路較順直,運營條件好。
(1)線路沿著建成的東方紅路布設,線形及實施條件好。
(2)線路未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對文物無影響。
(3)線路基本沿建成的道路布設,未涉及穿越高層構筑物及敏感建構筑物,對周邊環境影響小。

圖5 6號線西段方案比較
1.2.2 與片區規劃的協調性
湖南湘江新區為國家級新區,于2015年4月獲國務院批復。其中“梅溪湖國際新城”定位為河西副中心,包括梅溪湖、雷鋒湖兩大片區。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梅溪湖國際新城區域的用地布局是根據2010年批復的梅溪湖片區控規和2008年編制的雷鋒湖片區概念規劃方案確定的,如圖6所示。
2012年市委市政府在梅溪湖片區基本建成的基礎上,提出長沙市“河西擴容、河東提質”,湘江新區“西進南拓”戰略,向西推進雷鋒湖片區的開發建設,即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
2012-2013年,湘江新區管委會與市城鄉規劃局按照總體規劃確定的岳麓副中心定位,結合三環線下地建設,在保證延續空間結構、穩定主干路網骨架、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確保綠地公共設施、市政設施用地總量規模不減等原則基礎上,對“雷鋒湖片區”(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概念規劃進行了優化提升及梅溪湖二期建設實施規劃(已于2013年7月市政府批復),并深化開展編制了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控規(目前初步成果階段)。

圖6 梅溪湖國際新城總規
控規依據2011年已批復的國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對用地進行局部調整優化,土規中建設用地面積為2127.8hm2,占規劃總用地的91%,非建設用地集中于雷鋒湖周邊及片區南面沿象鼻窩一線。控規建設用地規模1970.25hm2,基本符合土規要求。

圖7 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控規
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建設實施規劃符合城市空間結構,有利于岳麓城市副中心的形成;較好地落實了城市主干路網關系;建設用地規模未增加;公共設施及綠地規模未減少,符合國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東方紅路方案與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的規劃相符合,支撐其空間結構布局,符合其河西副中心的定位,東方紅路方案與片區契合度更好。

圖8 6號線西段與控規用地關系
1.2.3 從客流吸引條件方面分析
線網規劃方案線路主要位于西三環西側,西三環以東地塊以工業用地為主,現狀客流較小;西三環以西大部分地塊未建成,現狀客流較差,客流培育時間長,客流效益較差。
6號線沿東方紅路引入梅溪湖新城方案所沿東方紅路通道既有客流發展成熟,是梅溪湖國際新城重要的南北向通道,道路周邊是梅溪湖國際新城、高新區的重點開發地段,沿線以居住、科教、商業為主,周邊分布有建成的步步高新天地綜合商業體、歌舞劇院、梅溪湖鑫苑、梅溪湖科技展覽館等項目,客流吸引條件較好。
1.2.4 從通道條件方面分析
通道條件方面,總規所沿的麓松路規劃紅線寬度36m,文軒路規劃紅線寬度30m,建設規劃所沿的東方紅路規劃紅線寬度46m,建設規劃的東方紅路通道條件相對總規通道更優,實施條件更優。
1.2.5 從線路覆蓋的人口崗位方面分析
總規方案:6號線西段覆蓋人口19.1萬人,覆蓋崗位8.2萬個。
東方紅路方案:6號線西段覆蓋人口20.9萬人,覆蓋崗位7.9萬個。
從線路覆蓋的人口崗位方面分析,兩方案無明顯差異。
1.2.6 方案比選表(見表1)
從工程的可實施性、文物保護、環境影響、客流吸引條件等多方面考慮,東方紅路方案的6號線對原總規方案進行優化調整,采用沿東方紅路方案,并與梅溪湖國際新城二期控規編制進行了充分對接,與片區的契合度較好,優化后的6號線與總規中6號線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且不影響整個線網的功能結構,因此,推薦采用東方紅路方案。

表1 方案比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