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2018年6月,“天堂電影院”的第一站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建成。一年半的時間,“天堂電影院”公益共建計劃發起人之一的朱彥虎和他的團隊,從新疆、西藏、貴州、陜西和北京等8個省市自治區輾轉數萬千米,共建成11站天堂電影院,陪2000多個孩子看過電影。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就會以為眼前的就是全世界。”影片《天堂電影院》里的畫面在朱彥虎眼前閃現:生長在貧窮閉塞小鎮的主人公多多,通過電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讓他離開羅馬,成為自己。這時,朱彥虎想到了電影,因為電影是這個時代最公平的藝術形式。在大城市豪華電影院里看一場電影,與在祖國西部鄉村小學里看一場露天放映的電影別無二致。
就這樣,朱彥虎和他的團隊有了“天堂電影院”的公益共建計劃。
“天堂電影院”的第一站在塔什庫爾干,朱彥虎團隊采用帳篷影院的形式,將電影院建設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原始村落。這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除了要搬運重達8噸的器材之外,還有電力等問題需要解決,搭建難度超乎想象。當時,這個帳篷已經成了“天堂電影院”項目的符號。
從建設“天堂電影院”第二站開始,朱彥虎團隊便不再搭建電影帳篷了。他們不建設固定場所,而是依托現有的建筑,或者露天放映,省錢、省時,方便更多的人前來觀看電影。
在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崀峨村,朱彥虎團隊將貧困山村小學的食堂改造成為電影院。“哇!”當電影放映機燈光亮起的一瞬,這些第一次看到大銀幕電影的孩子們,被科幻片中的飛船、機器人,以及星星、太空驚得大叫起來。
“叔叔,給你看我的宇航員。”9歲的海源,蓄著齊脖的短發,看完科幻電影后,她從書包里拿出一個捏好的橡皮泥宇航員,向他人展示她的成果,并指著外面的天空,眼神里有些小驕傲地說:“太空人在天上,應該是和天空一樣的顏色。”海源的話,讓朱彥虎感到很滿意:他不敢奢望一部電影能對孩子產生怎樣深刻的影響,只要他們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一點兒好奇,就足夠了。
“天堂電影院”建成之前的崀峨小學可不是這樣子的。一次,羅亞慧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夢想》,收上來的作文幾乎全是寫當老師和醫生,只因這些職業是孩子們能接觸到的最好的職業。因此,她說:“生活還是要有詩和遠方,用電影的方式開闊孩子的視野,這是帶給山區孩子們最好的禮物,比什么都珍貴!”
但朱彥虎還是有點兒小失望,因為當問及孩子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大部分孩子會說:“希望爸爸媽媽每天在身邊。”父母為了生活在大城市打拼,孩子們只能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跟父母一年難得見上一面。朱彥虎只能寄希望于在觀看電影后,孩子們能看到詩和遠方,更加努力地生活,不再讓自己的下一代重復自己的經歷。
“天堂電影院”公益共建計劃的初步目標是,用8至10年時間建設100站的“天堂電影院”,且影院是永久免費的。未來三年,每站“天堂電影院”每年保證放映電影量不少于30場,并定期回訪已建成的影院。
“電影發明以后,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朱彥虎最喜歡導演楊德昌電影《一一》里的這句臺詞。通過電影,孩子們能收獲更豐厚的生命和更綿延的時間,因為電影里的世界遠比我們有限的眼界更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