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貽坤
小白兔一直是漂亮可愛的呆萌形象,理應人見人愛才對。可是,在澳大利亞,這群可愛的小生靈卻遭遇了一百多年的圍剿。
澳大利亞如此瘋狂地絞殺兔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18世紀末期,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歐洲殖民地。當時,兔子作為殖民者的食物,一般是家庭養殖的。1859年10月,有個名叫托馬斯·奧斯汀的地主——一個熱衷于打獵的英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從歐洲進口了24只兔子,放養在野外。澳大利亞氣候溫暖濕潤,牧草豐茂,而且基本沒有兔子的天敵,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生活樂園。托馬斯希望兔子們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以便供他即興狩獵。
然而,托馬斯犯下了一個彌天大錯,他低估了兔子的繁殖能力。兔子曾被稱為“繁殖戰斗機”,正常情況下,兔子每年要生育6窩,每窩4只,其數量以幾何級數遞增,速度極快,而且兔子善于奔跑、打洞,不容易被捕殺,所以這24只兔子在澳大利亞豐盛的草地上呈大火燎原之勢,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在之后的60年里,兔子的數量竟然達到了100億只!要知道,那時候全球人口才20億!
兔子的過度繁衍徹底破壞了澳大利亞原有的生態平衡,因為兔子是食草動物,十只兔子可以抵得上一只羊的食量,而且兔子是穴居生活,嚴重破壞了牧草的根系,草地覆蓋面積大量減少,從而導致風侵蝕肥沃的表層土壤。土壤侵蝕直接影響植被再生和吸水率,致使可放牧的土地大幅減少,牛羊的數量也隨之減少了。農民只能到更遠的地方放牧,這又使得土地被過度使用。如此惡性循環,致使澳大利亞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無奈之下,澳大利亞政府只好開始對兔子進行大圍剿。
澳大利亞政府對兔子的圍剿行動共進行過四次。第一次圍剿采用的是類似于捕鼠的原始辦法:獵殺、布網或者投放有毒的胡蘿卜,然而效果甚微。后來,澳大利亞政府引進了兔子的天敵——狐貍,可是沒想到狐貍喜新厭舊,開始的時候以兔子為食,后來吃膩了,轉而吃其他有袋類動物。這下慘了,不但沒有控制兔子的數量,反而又多了一項新任務——消滅狐貍。第一次圍剿宣告失敗。
經過一番研究后,澳大利亞政府開始斥巨資修建一道總長度達3256千米的“防兔籬笆”。這項歷經六年(1901年至1907年)、耗資近百萬美元的工程,最終沒能擋住兔子——它們天生善于打洞,小小的籬笆怎能奈何得了它們?第二次圍剿無果而終。
怒不可遏的澳大利亞政府終于使出了“殺手锏”——利用生化武器來對付數量龐大的兔子。他們引進了一種多發性黏液病毒,兔子感染后,會患皮膚瘤和雙目失明,并在兩周內死亡,極具毀滅性。政府甚至還為此派出了轟炸機,將毒氣炸彈投放在兔子生活集中的地區。此舉確實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1950年至1952年,澳大利亞80%至95%的兔子種群被消滅,數量僅存1億只左右。第三次圍剿似乎成功了。
然而,隨著兔子免疫力的增強,因病毒造成的死亡率急劇下降,兔子再度卷土重來。到1990年,兔子的數量又達到10億只左右。于是,澳大利亞政府啟動了第四次圍剿——從中國引進了更具殺傷力的兔杯狀病毒。終于,在20世紀末有效抑制住了兔子數量。然而,這些“打不死的小強”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又死灰復燃,數量開始迅速增加起來。
圍剿兔子,澳大利亞依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