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宇
3月1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
中國地大物博,植被豐富,熱愛大山大河的中國人,連探測器登月都會不忘記帶點種子,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每一株樹苗的喜愛。在植樹節時,有人拿起了鐵鍬,身體力行地為祖國綠化作出貢獻;有人拿起了手機,在螞蟻森林灑下一片綠蔭,大家都在身體力行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1915年,為了改善中國林業不興的窘境,林學家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人上書北洋農商部長周自齊,希望將每年的清明節作為植樹節。同年七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北洋政府定清明節為植樹節,并在政府和學校等機構中推廣并號召大家植樹。于是,中國正式有了“植樹節”這個節日。
其實,熱愛植樹并不是現代才有,早在我國古代就已流行,雖沒有特定的植樹節,也絲毫不影響人們對植樹的熱愛。
相傳人文始祖黃帝開植樹造林的先河: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橋山,教化橋山人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古人早早就有了環保的意識,孟子就說要“斧斤以時入山林”,這種意識樸素而堅定。《漢書》中明確指出:“斬伐林木,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這直接提出了水旱災害與亂砍濫伐的聯系。
在古代,種樹和耕田一樣,都能夠維持生計。朱熹說過:“故于墻下植桑以供蠶事。”他提出要在種田的同時栽種桑樹,用來養蠶,紡織衣物。除此之外,樹還能成為致富傳家的財富,《史記》中提到,那些有“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規模樹木的人,可以稱之為“素封”,意思是說這些人雖然沒有朝廷的封爵,但是因為這些大規模的樹木,富有的他們能夠比肩王侯。
此外,就是在中國擁有悠久傳統的行道樹。早在兩周時期,在郊野大路的兩側需要種植行道樹,來標明道路的延伸方向。《詩經·小雅》中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這短短的八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簡單明快的畫面。 到了大一統的秦王朝,大修馳道,對于種樹則有詳細要求——“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如今,秦代的馳道上仍然是每隔三丈就有一棵青松,標記著秦人的規矩和雄心。自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不僅行道樹種類增加,范圍也更加寬廣。到了明清時期,甚至還出臺了專門保護行道樹的政策。
古人種樹還有一個另今人不太能夠想到的作用,那就是作為軍事屏障。
其實,戰國時期的函谷關就是一個例子。這一帶的茂密樹林,大大保障了秦國的安全。例如蒙恬在受命北御匈奴的時候,就在黃河一帶構筑城塞的外面栽種了大量的榆樹,再構建一層關塞。到南北朝時期,這道榆樹林仍然存在且發揮著作用。到了宋代,當時的朝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北方壓力,也修建了恢弘的防護林,既有榆樹,又有柳樹,以防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又是一年植樹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