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早上七點,天剛蒙蒙亮,作為富士康工作專班聯絡員的李馨荔已經在富士康成都科技工業園現場查看疫情防控情況、協調防疫物資。從大年三十開始,李馨荔和專班成員們一直在現場忙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企業防疫和生產兩不誤”。
這支以產業部門和街道力量為主,衛生、應急、公安等多部門專業力量共同參與的20余人工作專班隊伍是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局(以下簡稱“電子局”)在疫情防控下應對復工復產推出的有力舉措。一企一策,一企一專員,幫助企業解難題、暢通渠道,推動有序復工復產。截至2月25日,成都高新區120余家電子信息產業規上企業已全部開始生產,復工率達100%。
? 分類施策 早籌劃早復工
“趕緊儲備口罩、體溫槍、消毒液等防疫物資。”1月22日一大早,莫仕連接器(成都)有限公司政府事務經理張璐就收到了電子局企業服務處處長張毅發來的提示,“公司隨即著手成立4人領導小組,時刻關注疫情變化,籌劃節后復工事宜”。
2月3日,莫仕連接器正式復工生產,成為成都高新區規上工業企業中最早復工的一批企業之一。
這樣的籌劃富士康成都科技工業園做得更加細致。“截至2月24日,富士康成都科技工業園已經復工5.3萬人。”從2月10日開始,富士康已分三批次陸續實現員工復工,產能恢復已超50%,富士康成都科技工業園黨委專職副書記譚光進說,這得益于成都高新區的早介入早籌劃,才能早復工。
莫仕連接器、富士康快速反應,有序復工復產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區強有力的支撐。“大年三十以來,我們緊急制定了‘三個一工作制度,即幫助企業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防疫體系,督促企業建立一本全面的員工健康管理臺賬,要求企業組建一支專門的疫情防控隊伍。”張毅說,電子局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打破處室人員邊界,組建企業聯絡員制度,根據企業規模、員工數量來配備聯絡員。”
從1月27日開始,張毅與同事們紛紛進駐企業,摸排走訪、指導企業防控疫情,全覆蓋為每家復工企業建立了疫情管理臺賬,“尤其是針對富士康這類特大型重點企業,搭建工作專班,排查疫情風險,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抓生產”。
? 多方聯動 解難題促生產
安全復工復產是前提,但防疫物資不能保障,何談復工。尤其是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防疫物資緊缺是橫亙其中的一道難題,這種“買不到”的窘境曾一度讓成都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繼東很頭疼。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除協調相關部門采購外,成都高新區還第一時間指導企業啟動全球采購系統,鼓勵企業互幫互助,共享物資采購渠道。
對此成都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黨總支書記任紅燦很有感觸:“從春節到現在,公司生產線一直沒有停歇,成都高新區協調的2000多只口罩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這批雪中送炭的防疫物資,穩定了企業的生產經營。”
同樣的問題在員工多、流動性大的富士康成都科技工業園表現更為突出。“一天光口罩就需要幾萬個。”趙繼東說,在協助企業采購防疫物資的同時,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還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專家,一周內研發組裝了50臺固定式熱成像測溫儀,分別安裝在廠區和公寓,“這既解決了人員擁堵問題,又提升了員工體溫批量監測的效率”。
難題一個一個破,辦法一個一個想。疫情發生以來,成都高新區幫助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協調四省通行許可證,保障了關鍵原材料的供應,促進了產能恢復;根據華為員工居住的情況,協調相關部門開通了復工定制公交專線……
多方聯動、多措并舉、內外協作,化解了企業復工復產“難”的尷尬境地,到2月25日,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企業英特爾滿產比例超90%,京東方滿產比例超60%,華為滿產比例超80%。
? 打好“組合拳” 逐步恢復產能
企業招工“進不來”,居民求職“出不去”,“人手”成了企業面臨的一個相對棘手的問題。“不少企業的員工春節回家后,因為疫情影響,返回工廠上班有困難。”張毅說,在大型制造企業比較集中的高新西區問題更加突出。
“一方面動員員工推薦,另一方面在成都高新區的組織下,到高新東區(簡陽市)12個街鎮鼓勵引導務工人員到園區來上班。”譚光進算了算,富士康成都科技工業園區正常應該需要員工近10萬人,但現在按計劃分批次返崗的員工大概在6萬多人,還有一定的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產能的恢復”。
穩定員工隊伍就成了企業恢復產能的重中之重。成都高新區依托全省務工返崗“春風行動”,配合企業做到員工應返盡返,同時協調省、市就業部門在全省范圍內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為企業招募員工。
“電子局開發上線的‘高新招工小程序,實現了線上招聘信息發布和求職報名。”張毅說,目前“高新招工”小程序已吸引瀏覽人次達到15萬,2500余人進行線上報名。
正是成都高新區打出的這套復工招聘“組合拳”,讓譚光進對企業恢復滿員滿產充滿信心。(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