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樂威,黃德沂,朱性民,林少娜,焦峪平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作為青少年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標~體質,普通高校學生卻連續二十多年呈下降趨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而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高,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脫節,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
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中心,從2015級新生開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簡稱“廣外”)對體育課程相關要素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可操作、實踐性強的教學改革,通過體質監測等數據對教改效果進行檢驗,初步達到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本文將廣外體育課程改革的組織與效果情況進行總結歸納,期望能為兄弟院校提供參考和借鑒。
如圖1所示,體育課程包含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其中課內是核心,課外是支撐,課內外聯動是關鍵,而體質監測是檢驗(效果評價)。課內與課外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掌握體育技術、技能,養成運動習慣,從而提升體質健康水平。

圖1 體育課程結構圖
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完善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推動課外活動的開展、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是實現體育課程改革目標的關鍵所在。
課堂教學,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核心環節。通過進一步規范課堂教學常規、加強課程成績管理、制定符合課程實際的評教指標等一系列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措施的實施,能有效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2.1.1 強化體育課堂教學常規的落實
良好的教風學風源自規范的課堂教學常規。課前認真備課,編寫教案;準時上下課、師生問好,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問題,現實中恰恰最容易被忽視,甚至流于形式。為解決現實中普遍存在的較為嚴重的上課遲到、曠課現象,進一步規范教學常規,要求全體教師及行政管理人員,每個學期至少聽課4節,并重點從課堂紀律、教學態度、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對教師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評價(見圖2)。通過聽課制,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同時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常規的落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圖2 廣外體育課課堂教學聽課評估表
2.1.2 規范體育課程成績的管理
課程成績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最終檢驗和評定,牽涉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依規、合理地設置考核內容,制定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嚴格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做到平時和期末考試的每一項成績有記錄、有登記,并按規定進行整理、歸檔(見圖3)。

圖3 廣外體育課程成績登記表
2.1.3 制定符合體育教學實際的評教指標
根據體育課程主要是實踐課的特點,參照學校的評教指標,重點針對教師對教學要求的執行情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制定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使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更具針對性和客觀性(見表1)。

表1 廣外體育課程學生評教指標
課堂教學內容掌握的好壞,運動習慣的養成,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都有賴于學生課外鍛煉的開展。將學生課外鍛煉情況納入體育課程,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建立課外鍛煉管理系統并制定可具操作的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有組織地推動學生課外鍛煉的開展,形成包含課內與課外的課程成績考核評價體系,使體育課堂教學真正在課外得以延伸,課內與課外有效銜接,真正實現課內外的有效聯動。
2.2.1 調整體育課程成績構成
將學生課外鍛煉情況納入體育課程,使之成為課程成績構成的一部分,既是課程完整性的要求,更是課堂教學真正在課外得以延伸的體現。課內與課外有效銜接,是實現課內外一體化的關鍵所在(見圖4)。廣外體育課程從2015年開始,便將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納入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占總分的10%。

圖4 廣外體育課程成績構成圖
2.2.2 建立課外鍛煉管理系統
長期以來,體育課程之所以難以將學生課外鍛煉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無法對學生課外鍛煉情況實行有效的管理、考核和評價。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學校實際,可具操作的課外鍛煉管理系統,是實現課內外一體化的先決條件。
2018年4月,經過半年的建設, 國內首個針對教育部關于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要求量身定做、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廣外學生課外鍛煉管理系統”正式投入使用。
管理系統平臺的建成,可以全面高效地獲取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運動數據,解決了多年來課外鍛煉難于實施有效考核和評價的問題,為課內外一體化的最終落地奠定了實實在在的物質基礎。
2.2.3 制定課外鍛煉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
按照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廣外結合學校的具體實際,充分利用課外鍛煉管理系統的功能,制定學生課外鍛煉的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要求學生每周鍛煉5次,其中有一次必須與專項課程相關;有體育課的當天默認1次;學生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達標:一是當天運動步數達到10000步;二是在安裝有藍牙發射器的運動場所運動40分鐘以上。考核時間從上課的第二周開始,至最后一周結束。每少達標1次,扣0.2分;滿分為10分,扣完為止。
2.2.4 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
課外鍛煉管理系統的建成,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并不意味可以放棄對課外鍛煉的組織與引導。恰恰相反,為調動學生參加課外鍛煉的積極性,使課外活動開展的效果更佳,有計劃的組織與引導學生鍛煉,顯得尤為重要。
一直以來,作為學校體育工作職能部門,廣外體育部向學校各學院、單項體育協會指派業務指導老師,負責統籌、指導各學院學生會體育部和單項體育協會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每年協助體育部舉辦1-2次以“廣外杯”命名的校內系列單項賽事,各學院每年至少舉辦一次院運會,各協會每周至少組織會員進行1-2次以單項活動為主的課外鍛煉。
從2017年開始,廣外將排球、乒乓球、高爾夫球三個協會列為試點,開放場地、提供器材,安排協會指導老師、協會骨干成員進行技術指導。每周課余時間組織會員和專項課學生進行3-4次專項活動,并為協會提供適當的經費支持,取得經驗之后,再進一步推廣。
廣外自2015年組織實施課程教學改革以來,通過強化教學過程管理、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推動課外活動開展等一系列措施,收到明顯的成效。
專項課程建設的推動,聽課制的落實,教學過程管理的規范,經常性業務學習的開展與交流,提升了老師的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課堂教學更加規范,內容安排、教學組織更加合理,學習風氣明顯好轉,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表2)。

表2 近五個學期廣外體育部教師學生評教成績
將學生課外鍛煉情況納入課程體系、指導學院、單項體育協會有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增加場館開放場所、延長服務時間、提供器材設備借用、開放式自助領用器材方式的推行、多渠道運動健康知識的傳播,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課外鍛煉的開展;課外參加運動的學生數量不斷增加,良好的課外運動氛圍正在形成。
在對廣外一、二年級217名學生對“課外鍛煉管理系統”使用情況調查中,56.68%學生認為,使用課外鍛煉管理系統增加了他們每周的鍛煉時間和次數;19.82%的學生認為,使用系統便于了解自己與他人運動時間與步數的差距,獲得激勵自己運動的動力;13.36%的學生認為,使用系統可以結識更多一起運動的同伴,提升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對學生體質實施監測,是檢驗課程改革實施路徑合理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和評價一所學校體育工作成效的核心觀測指標。
2011年,廣外學生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評及格率僅為78.31%,離85%的目標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2014年的不及格率依然到達14.66%。三年來,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與評優評先掛鉤,有力推動了學生課外鍛煉的開展,充滿活力的校園體育氛圍正在形成,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穩步提高(見表3)。

表3 近年來廣外學生體質測試合格率一覽表
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學生通過小學、中學到大學的14年體育課程學習,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術、技能的目標基本沒有實現。其原因眾多,作為學校體育職能部門,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施課內外有效聯動,是促進學生技術、技能掌握、終身鍛煉習慣養成、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關鍵所在。而課外鍛煉的開展,如果能得到作為學生主管部門的學院、協會主管部門的團委更加有力的支持,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將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