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霞
摘要:從2016年秋季開始,小學一、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改名為《道德與法治》。2018年、2019年,三至六年級教材也隨年進行更換。小學教育是學生進入學校教育的開始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從“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充分理解教材,做好備課”和“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創設好的教學情境”以及“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引言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并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讓其學會知法、守法、懂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就要求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一、與時俱進,更新觀念
無論以前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還是現在的《道德與法治》,它們作為一門課程一直都出現在學校的課程表上。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學校空有課程設置,而教師沒有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所以都是形同虛設。由于一些學校的不重視,家長的忽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上大多形式化,因此許多教師、學生、家長認為這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筆者擔任小學思政課教學工作已有四五個年頭,在我剛剛踏上講臺的時候,由于學校的師資力量缺乏,我由一名專職思政課教師變成兼職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由于自己當時的教學重心在考試課目上,覺得道德與法治課隨便上上就可以,因此我也一度忽視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時候為了應對應試教育,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道德與法治課都沒有開展教學活動。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空有其名,沒有發揮其實效性,久而久之,它就成為一門名副其實的“副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認識到,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不是片面地學習文字知識和應付應試教育。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指導學生全面發展。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于教師,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所以教師的主導地位非常重要,我們要更新自己的觀念,努力上好道德與法治課。
二、充分理解教材,做好備課
一堂好課的前提是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細則》明確指出,備課作為一項常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備課的首要環節就是備教材。教材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師課堂教學、學生系統接受知識和提高道德品質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變化時間比較短,很多教師對于法治教育方面的實際教學經驗比較少,對教材又沒有充分吃透,因此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上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多多鉆研教材,豐富自己的課堂實際教學經驗,并且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備好課。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時候,我們在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理解本冊教材的教育主題是“適應新生活”,這對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是他們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再比如在教學《愛新書,愛書包》時,教材中先有關于新書和書包里放什么東西的內容,然后是學裝書包的一個教學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理裝書包。但是這一環節的教學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學會合理裝書包這一能力性的目標上,還應該從情感態度目標上讓學生懂得愛惜學習用品、珍惜學習生活等,而非僅僅看誰裝得整齊、裝得快。
三、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好的教學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創設好的教學情境。但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性較強,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同時,要注意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并且經常出現的場景,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積極地參與活動,從中有所感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廣泛收集材料,將具體的、可感知的生活情境代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
例如在教學《尊重勞動者》環節時,我首先出示了一組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行業從業者照片,其中包含了學生父母的職業。例如售貨員、工人、快遞員、醫生、教師等,讓學生首先來介紹一下父母的職業,從而引出“勞動者”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在我們的校園里、身邊還有哪些勞動者。這樣一步步引導,擴大范圍,能夠讓學生初步體會到社會上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苦,從而引發學生要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展現生活性的特點,也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多多觀察日常生活,注意收集現實生活中的資源,把它們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這樣我們的課堂也就融入了學生的實際生活。
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轉變課堂教學方法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借助于相應的教學方法。但由于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同,因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要注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對待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融入學習之中。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上,我們更多采用的是活動體驗式和實踐探究式教學方式,并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起來,而且要注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但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利用課本中的那幾幅圖片,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搜尋更多的教學資源,加以整合利用,再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就會失去課程活動性的特點。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時,我們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懂得亂扔垃圾是不文明的做法,而且亂扔垃圾對環境有害,在生活中要養成講文明、愛護環境的好習慣。但是,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描述亂扔垃圾的危害,這樣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結合熱點事件,比如正在進行的垃圾分類活動,采用實踐探究的教學方法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垃圾分類的活動,如果學生分錯了,教師可以現場進行指導,更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在活動性較強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上,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立足學生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轉變自己的觀念,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在教學方面的綜合能力,學會分析學生的心理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我們要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效果,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快樂的、有道德的、懂法制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