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袁枚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近代著名學者林語堂也言及: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
可見讀書知味極其重要。一個“味”字,體現出一本書獨有之趣之意,就像花有花香,樹有樹姿。讀書唯有知味,方能得其精髓。而怎樣讀才能知味?著名作家肖復興在《讀書知味》一書中,用自己六十多年的讀書閱歷與教育經驗,引領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走進中外名家名作,探尋作品與作家的獨特意味,尋找有效的閱讀方法。
整本書分為五章,每章六至七篇不等,從章節到篇名都簡潔清晰,富有指向性。
做讀書的有心人,這個道理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在講,可捫心自省,做到的人不多。不是不愿意做,更多的時候是不知道怎樣才是用心,或者說用心可以用哪些方法?!昂玫奈恼轮?,幾乎沒有不用到聯想這一古老的方法的。”“在閱讀中,有了聯想,會幫助我們提升閱讀興趣……”緊接著,肖復興用秦牧的《社稷壇抒情》為樣文,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周濤的《大樹和我們的生活》、史鐵生的《二姥姥》,詳細分析作者是如何運用聯想,讀者又如何理解并借助文本展開聯想。之后的這一章中的“讀書需要想象”“讀書需要思想”……無不如之前一樣,結合著名家名篇,具體到某個細節某種寫法。如何體會其中的美妙,這不唯對青少年,對所有讀書不得其味的人,都大有裨益。
讀書得其法,是為了讀書得其趣。在第二章讀書的樂趣中,作者同樣采用分析名篇名作的方法,指導讀者獲得別樣的感受。這些文章大多數是大家都熟悉的,可跟著作者的引導,再來細細品味以后,會訝異地發現,原先我們曾數次過目的文字下竟還潛藏著很多東西。唯有這樣體會了“細讀的妙處”才能“由小見大”, 把握“文章的節點”,感受“細節的力量”,進而品味“情境的味道” 。
作者在《古詩要從少年讀》一篇中,主張讓孩子先從讀古詩入手,然后由讀寫結合,指導青少年如何從古詩中得到寫作的啟示。作者善用對比分析,比如用李白的《寄王昌齡》和《送孟浩然》分析同樣是送別題材,“送別的對象、情景不同,心情不同”,因而寫法不同,進而分析李白的詩是如何做到“體格無一分形似”,從而讓讀者不僅讀懂了詩,也懂得了如何把相同的題材寫出獨特的韻味。這樣讀書所挖掘的樂趣,絕不是看到好玩有趣的情節哈哈一笑,而是讀懂之后有所觸動、有所回味。
之后三章,作者分別從體會語言,把握人物關系及心理世界,以及六篇名作的讀書筆記,給予年輕讀者們翔實的讀書與思考的方法及建議。
一書讀完,收獲頗多,迫不及待想推薦給青少年朋友。就如作者在前言里所提及的:紙質閱讀的魅力和作用,在于它是一種整體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能伴隨人一生的成長,可以豐富人的心靈與精神,并能夠挖掘出人生的種種潛能。
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讀到這本書,并由此踏上自由閱讀之路。
王霞: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專欄作家。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