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艾寧
在一線城市的書店已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二三線城市應當被更多的文化從業者與創新型人才所看到。書店作為文化入口,對每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0農歷新年前后,“新冠”疫情爆發,讓無數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當頭棒喝般的現實逼迫著書店人不得不自尋出路,加速線上業務布局、社群直播、讀者眾籌……一場場書店自救活動提醒著書店人,坐以待斃永遠不是書店應有的姿態,轉型勢在必行。不僅要豐富文化業態,還要延伸線上布局,方能挨過這一場浩劫。在這個緊要關頭,找到出路“活下來”才對得起書店人骨子里的韌性與傲氣。
和許多書店一樣,青島如是書店在2020年春節黃金期的收入幾乎為零。但是這家于2015年創辦的年輕書店,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入了多元化的基因,讓他們在這場危機中顯得更為從容。
如是創始人郝照明在即將知天命的年紀,帶領如是團隊牢牢抓住了年輕群體的心,也精準地挖掘出青島海岸文化發展的魅力。
作為一家青島土生土長的在地書店,如是非常了解島城人關心的東西、焦慮的問題。雖不能在線下空間跟顧客面對面交流,但這種知己知彼的優勢讓如是在線上也能快速抓取消費者的喜好,通過一系列活動保持并擴大如是的影響力,并且帶動青島當地其他文化機構一起參與進來。與此同時,郝照明也在加速布局如是的線上業務,鼓勵員工個人IP化,他自己也常常在抖音中分享生意經,已經收獲一眾粉絲。
“一個企業發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要看團隊中人的認知和見識。”郝照明說。因此,他十分惜才。如是團隊中很多從北上廣深回來的青島本地人,他們從一線城市帶回來的不僅是內容和資源,更重要的是視野、見識和對家鄉的深愛。這些特質使得如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共同清晰的目標與愿景,他們都希望為家鄉的文化自信做些許貢獻,希望家鄉能夠越來越好。
當團隊中人的氣質與其倡導的理念相契合時,做事情便會事半功倍,正如如是所提倡的“新知”概念。在郝照明看來,如是對新知的認識包含三個層面:新知識、新知覺、新知己。新知識涵蓋閱讀和泛閱讀的所有內容,提倡通過獲得新知識而推動更多人自覺探索世界;新知覺強調文化活動既愉悅心靈又愉悅身體,用演出、餐飲、精釀、課程等體驗豐富顧客的知覺和感受;新知己則是策劃一系列活動,如閱讀喚醒春天、海岸音樂節等,讓顧客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收獲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這是如是的生存法則,更是團隊一以貫之的行事邏輯,以確保如是所推出的產品和項目都能夠保持水準,有量可考。
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是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探索者和領路人,在一定程度上重構著青島文脈的延續方式以及城市空間的新秩序。
“創業老炮”是郝照明的自嘲,24歲從家鄉的銀行辭職后,便一直走在創業的路上,創下了不錯的成績。45歲時回到家鄉創立如是,他才找到“擇一事,終一生”的路。然而,如是的創業之路并不是天生順利。五年前創立如是之初,雖然很快在青島有了一定影響力,但是始終難以變現,“當時二線城市人們的文化消費意愿還很低。”沒有盈利,郝照明只好動用積蓄,積蓄用完后把自家房子做貸款抵押,甚至還押上了母親和丈母娘的房子,頗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與魄力。郝照明坦誠地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我以前是一個純商業人士,做生意的本質就是為了盈利。但是過去這五年如是還沒有多少盈利,能夠支撐我堅持下來的就是對青島的愛,希望給青島消費者搭建一個文化空間,為青島這座城市提供文化解決方案。我深知當一番事業能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時,就一定能做成。”
事實證明,如是不僅做成了,還發展得很快。2015年如是成立時只是一家單體書店,2017年由一個書店升級成一個文化園區,餐飲、課程、live house演出逐漸成型。2018年衍生出服務于社區的文化mall,同時在青島地標處打造了青島城市會客廳——如是旗艦店。2019年如是在不同店面均策劃了一些大型項目,探索了書店更多增值的可能。“其實如是成立以來,沒有做過品牌的規劃工作,更多的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郝照明回憶道。但是在新的一年,如是計劃正式地修剪商業模式,進行品牌梳理,以便日后進一步向外輸出。“除了書店文化空間,如是接下來還會做復合文化空間,更好地利用圖書館、地鐵空間,再結合互聯網線上內容,全方位服務于城市文化的建設。”
如此一來,如是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營業額不斷提升,也看到了融資的曙光。“一旦如是的商業模式獲得了資本的肯定,我們就會為更多城市帶去新知,挖掘不同城市的文化潛力,發展文化自信。”這也是郝照明的愿景。
從如是書店身上,我們看到了二三線城市文化發展的潛力。無疑,一線城市的文化氛圍與文化消費能力是其他城市不可匹敵的。但是在一線城市的書店已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二三線城市應當被更多的文化從業者與創新型人才所看到。書店作為文化入口,對每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文化沙漠,但是在我看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在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精神文明的發展尤其重要。“二三線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亞于教育和醫療。只有文化產業發展,城市才有吸引力,居民才能獲得更高的幸福感。城市文化建設好了,經濟就會一并發展起來。”郝照明十分看好文化產業對一座城市的促進作用。
如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深諳這個道理,總結出青島的“海岸文化”,既有海洋的開放包容,又兼內地的踏實肯干,具象地詮釋出青島的城市氣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島城居民的城市自豪感。此外,當一座城市因為書店的存在而更具活力,便會有人因為書店而來到這里,比如如是策劃的海岸音樂節,一時間讓全國許多年輕人齊聚青島,這無疑拉動了當地的消費。在“新冠”疫情期間,如是主動給租戶減免房租、給醫生護士八折優惠、給一線醫護人員送咖啡、鼓勵市民“用閱讀喚醒春天”、開辦線上“如是抖音直播簽售會”……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展現出文化企業的責任感與擔當,也讓青島這座城市更具人情味兒。
作為青島本土原生的文化空間,如是成立五年來,走過了“一家店——一個多業態文化園區——全城多個店面——在實體基礎上衍生項目策劃服務”的經營探索之路。從2015年到2019年,如是書店見證了青島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深知其中強大的“接地氣”的力量。當代中國行駛在城市化進程的高速公路上,每個城市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與核心優勢,以吸引更多人才促進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在其中所能發揮的力量不可小覷。振興市民文化,提升城市審美,所能帶來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將會是人才吸引和招商引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未來,如是希望能在其他城市同樣生根發芽,但不是千篇一律地擴張,而是基于城市文化挖掘其特點,再團結熱愛這座城市和文化事業的人才,梳理在地文化脈絡,做當地的如是。“假如在淄博做如是,我們一定會梳理淄博的文化,比如開放、包容、重商、厚道、誠信,基于此演變出不同的如是書店。”郝照明表示“如是更多的是提供方法論,引入資源、做生態的搭建。”
回想創立如是這五年,郝照明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事邏輯逐漸從商人轉變為一個知識人,“希望如是書店能成為許多孩子接觸新知的源頭,并使其成長為關注在地、關心當下的新時代知識分子。”
如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