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鳳 青海民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關鍵字:海東市 鄉村振興 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海東市是青藏高原上典型的農耕區,如何立足地方實際,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此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2018年海東市第一產業增加值63.3億元,增長4.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2013年以來,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態勢(數據見表1)。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升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應當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打造一批獨具海東特色的農業品牌。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以“高原、生態、綠色、有機、富硒”為發展定位,做強做大油菜、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探索形成“南彩籃、北富硒”引領多個輔助品牌的發展新格局。二是探索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深化“農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培育發展美麗田園、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等現代農業。三是強化園區引領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充分利用市域內5個省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和112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數千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等,拉長產業鏈,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表1 2013年—2018年海東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從全國看,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一直以來農村粗放式的經營方式破壞了自然,農村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從一定程度上說海東市也存在這種現象。
建設美麗鄉村,應當加快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堅持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一是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實施草畜聯動工程,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畜禽養殖場污染整治工作,打造全省生態循環農牧業樣板區。在河湟兩岸建立康養、休閑、度假基地,發展綠色產業。二是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徹底清理整治“大棚房”問題,消除私搭亂建等亂象,堅守“農地農用”紅線。深入開展“廁所革命”,鞏固“四清一改治十亂”的村莊清潔行動春、夏季戰役成果。三是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開展春秋植樹造林,推進“綠屏障、綠河谷、綠城區”建設,加快南北兩山綠化進程。落實“河長制”,鞏固“4+1”河長體系建設成效,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海東市地處黃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間,農耕底蘊厚重,是河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振興鄉村文化尤為重要。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繁榮發展鄉村文化,要旨在于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載體,深入挖掘海東市河湟文明農耕底蘊中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一是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突出河湟文化元素,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扶持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鄉村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打造平安袁家村、樂都卯寨等鄉村旅游樣板。二是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科學文明生活,開展鄉風文明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三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鼓勵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繼續舉辦環湖賽、黃河極限挑戰賽、沿黃河馬拉松賽等賽事節會。
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海東市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文化多元、發展不均衡,2018年全市鄉村常住人口91.1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1.55%,鄉村治理難度很大。
夯實基層基礎,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就是應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一是加強鄉村黨組織建設。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優化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配齊配優鄉、村兩級干部。二是建設平安鄉村。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農村小技防建設,全面推行“一村一警”,深化“三室一平臺”村綜治中心建設。三是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以網格化為抓手,推動基層服務精細化精準化。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2018年,海東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0元,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8049:1,農民生活水平還需提高。
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提高農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就要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一是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大力發展“拉面經濟”,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就業援助,對就業困難農民實行分類幫助。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和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和末端網絡,推廣農用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服務進村等信息服務。三是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