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浩
(同煤集團塔山礦,山西 大同 037003)
永定莊礦于2018年11月開拓3-5#煤層,3-5#層盤區皮帶巷設計為半圓拱形斷面,掘寬4.3m,凈寬4m,掘高3.45m,凈高3.3m。
在盤區皮帶巷掘進300m范圍內遇多處火成巖侵入,頂煤最大冒落高度為1.8m,隨掘隨冒,支護時錨索因鉆孔成形不好無法正常安設,給工作面安全生產造成威脅,無法保證3-5#煤層正常的生產接替,急需對火成巖侵入區巷道的變形破壞特征進行研究,最終形成火成巖侵入區巷道圍巖控制技術[1-3]。
根據巷道破碎深度的探測結果,盤區巷道圍巖松動圈平均為2.75m。根據松動圈支護理論及錨噴支護建議,如表1所示,應采用錨桿、噴層及局部掛金屬網的支護方式,錨桿設計依據組合梁理論[4]。

表1 巷道圍巖松動圈分類及錨噴支護建議
(1)永久支護。采用錨網噴加錨索聯合支護形式。頂錨桿按9排齊排布置,排距0.7m,間距0.8m,錨索按兩排齊排布置,排距1.4m,間距為1.6m。錨索長度均為8m。如施工巷道頂板破碎、有壓力或遇特殊地質構造時應縮小錨桿及錨索的排、間距,并制定專項措施。
(2)幫部支護。護幫錨桿采用Ф22mm×2200mm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護幫錨桿按左右各兩排齊排布置,排距0.7m,間距0.8m,網采用長邊順巷方向布置,網與網短邊對接用網本身鉛絲重新穿綴,并將網片與煤幫貼緊,每根錨桿上一卷樹脂藥(K2360),護幫要求滯后工作面不大于5m。
按照實際地質條件,模型尺寸300m×300m×90m,單元總數為46680。數值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上邊界施加邊界載荷p=11MPa以模擬上覆巖層自重,模型其他三個邊界均為位移約束。

圖1 數值模型示意圖
巷道圍巖及煤體參數包括密度、彈性模量、泊松比、粘聚力、摩擦角、剪脹角以及抗拉強度,如表2所示。

表2 計算采用巖體力學參數
對3-5#層盤區皮帶巷基本支護形式進行FLAC3D有限差分模擬。模擬以下兩種支護方案:
方案一:錨桿間距0.8m,排距0.7m,長度2.2m;錨索長度8m,間排距為1.6m×1.4m。幫錨桿長度2.0m,間排距0.8m×0.7m。
方案二:錨桿間距0.8m,排距0.85m,長度2.4m;錨索長度6m,間排距為1.6m×1.7m。幫錨桿長度2.0m,間排距0.8m×0.85m。
(1)巷道頂底板移近量的模擬。在巷道施工過程中,巷道頂底板位移量對巷道安全施工非常關鍵,同時也是對支護設計的最直接檢驗。因此,對頂底板豎直方向的位移模擬是本次數值模擬分析的一個重點。考慮到實際工程進展和施工工藝,結合數值模型的邊界條件與現實情況的差別,選擇模型中巷道中段y=50m處圍巖為研究對象,記錄該段每天的頂底板移近量。

圖2 方案一垂直位移云圖
開始時,掘進施工對巷道的頂底板位移有較大影響,隨著掘進面往遠處推進這種影響也越來越弱,然后逐漸趨于穩定。從模型的垂直位移云圖2上看,隨著計算時間的推移,尤其在計算末期,方案一的垂直位移變形量要小于方案二。
(2)巷道兩幫收斂量的模擬分析。選擇模型中巷道中段y=50m處圍巖為研究對象,記錄該段每天的兩幫收斂量。

圖3 方案二水平位移云圖
實際開挖過程中,掘進面距離監測斷面比較近時,對其巷道兩幫收斂的影響較大,隨著開挖的進行,掘進面距離監測斷面越來越遠,對監測面巷道兩幫位移的影響會減小。從巷道圍巖的水平位移云圖3中可以發現,短時間看兩方案水平位移的最大變化量接近一致,但方案二的水平變形影響范圍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出現由影響范圍向影響程度的轉化,這種影響趨勢不利于巷道的長久穩定。
(3)巷道圍巖塑性區的模擬分析。選擇模型中巷道中段y=50m處圍巖為研究對象,記錄該段每天的塑性區的變化。

圖4 方案一圍巖塑性區云圖
由圖4可以看出,巷道開挖支護完成之后,第1天的塑性區頂部和底部較大,頂部最大值約1m,底部最大值約2m,兩幫較小約0.6m。第1天產生的塑性區占后來穩定后的塑性區的60%以上。因為巷道向前掘進并不會等到該塑性區達到穩定以后再進行,所以該斷面的塑性區域還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自發地持續增加;再加上隨后離其較近處巷道開挖的影響,該斷面的塑性區會增大的更快,由上圖可以明顯地看出隨后緊接著開挖對塑性區的發展影響最大。5天以后的塑性區變化不太明顯,頂部最大值1.5m,底部塑性區最大值2.5m,兩幫的塑性區最大值1m。表明該斷面的塑性區已經趨于穩定,所以巷道開挖后,應迅速及時地對巷道進行支護,這對控制巷道圍巖塑性區的發展非常有利。
兩方案相比,在巷道圍巖塑性區的控制上方案一優于方案二;從第10天巷道塑性區云圖上看,方案二巷道右幫的塑性區范圍明顯大于方案一,說明方案一對于圍巖的控制更加有效。
針對火成巖侵入區掘進頂板易冒落、錨索錨固效果差等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巷道支護方案。根據火成巖侵入區巷道優化設計試驗段的實際工程情況,建立合理的數值模型,對掘進期間巷道的支護效果進行模擬分析,確定最優方案為:錨桿間距0.8m,排距0.7m,長度2.2m;錨索長度8m,間排距為1.6m×1.4m。幫錨桿長度2.0m,間排距0.8m×0.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