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手段不能滿足現代的美術教學的趨勢漸趨明顯,在學科哲學導向下的學科哲學應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手段優化,是本文的一個研究方向。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是美術教育改進的方向,是一個未來趨勢。美術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美術課堂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繪畫技法,更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科哲學導向下的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應用是課堂環境的延伸,是教學媒介的升華,可以為整個教學設計提供框架的支持和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學科哲學;美術教學;信息技術融合
研究學科哲學不能脫離具體問題的應用學科的研究,某一具體的應用學科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它與其他學科的外在關系,都應該遵循抽象的哲學原理。基于美術核心素養下的美術課堂,要重新審視現代教育教學的應用手段。在學科哲學的引領下,進行美術課堂教學手段的優化研究,有利于引領學生形成學科本質、價值和文化的學科素養。
一、 國內美術課堂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
近兩年,教育界和研究界一直在推行和研究教學課堂和信息技術的融合。而在國內美術課堂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一是應用不充分。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停留在PPT階段的情況較為突出,大多教師僅是將傳統的教學手段轉化為多媒體展示,并未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升核心素養。二是未能讓其充分發揮效能。教師未能真正著眼于新形勢下美術教育的需求,未能真正理解美術教育是一門以視覺感受、圖像識讀、直觀感受的學科,未能真正更新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三是缺乏專業的教學設計。在美術課堂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了對教師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專業知識的積累的同時,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教師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從而導致了課堂效率大為降低。而學科哲學導向下的美術課堂,更是離不開具體情境下的課程的優化。
二、 學科哲學導向下的美術課堂教學手段優化的意義
學科建設同樣需要尋求相應的學科哲學基礎和理論以指導其建設工作。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教學方式與教學要素。在美術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和應用是未來美術教育改進的方向,也是一個未來趨勢。2017年9月13日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技術應用作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18個基本要點之一。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美術課堂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繪畫技法,更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核心素養的形成離不開情境,而情境要實現生活問題與學科問題、原始問題與課本問題的統一。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很多學科知識亦或是技能,都無法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去,教師要認識到,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生活情境在評價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和合理應用是課堂環境的延伸,是教學媒介的升華,可以為整個教學設計提供框架的支持和功能的實現。讓學生參與到多媒體的課堂中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的精神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我如果當中學教師,絕不將我的作業叫作‘教書。……我要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無論我擔任哪一門功課,自然要認清那門功課的目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性的實現,是讓人成為人,而不是把人變成工具。”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之前,首先需要自己終身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授之以漁。
三、 學科哲學導向下的教法重構
一節高效的美術課堂,需要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相輔助,而不斷重構教學設計,碎片化的、孤立的知識往往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教學中處處有哲學,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學習進步。課程計劃是否成功需要達到“平衡”的狀態,必須兼顧理論與實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給學生提供應用的學習機會,學生才不會在學習上產生盲點,進而產生探究欲望。富蘭克林說過:“告訴我,我將忘記;給我看,我可能也記不住;讓我試試,我就會理解。”
案例1: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標志設計》一課,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標志設計的基本方法,并學會用一定方法設計制作標志,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通過對運動會宣傳作品的設計,提高對標志運用的認識。材料只提供了一些產品標志、運動會標志以及交通標志和公益標志。對學習活動的要求是:為班級參加學校運動會設計活動宣傳用品,畫出設計圖,也可以借助電腦完成。可是七年級的學生并不會用PS,如何進行電腦完成呢?
這時,老師的引導以及示范就顯得尤為重要。作業要求可以用電腦完成,作為21世紀的新一代學子,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老師們都要運用信息技術融合來上課,學生是否也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呢?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在本課的教學難點上,筆者首先做了個微課,介紹并示范了SketchBook的用法。從工具介紹入手,再一步一步制作完成一個簡單的班級運動會標志,在素材庫中提供給學生一定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從定外形、定內容到組合設計,一一清晰講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創作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個個躍躍欲試。
慢慢給學生灌輸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美術創作的意識和方法,而不僅僅限于傳統的美術作業。學生也許剛開始嘗試會比較生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擁抱失敗”,以“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建構問題式認知,在失敗中汲取經驗,重新出發,給學生自信心。讓孩子勇于嘗試,以“玩”的心態來進行知識的探索,這就是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從課堂中,我能感受到學生在享受多媒體帶給他們的樂趣,有學生甚至說:“以后我要當個插畫師!”“這也太好玩了吧!”教學過程是理智與情感交融的過程,原生態學習不僅是學生經驗、思維參與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情感參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真實的情感,這就是教學的意義。
案例2: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卡通故事》一課,它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可以根據卡通造型特征,繪制有個性的趣味卡通形象,并通過團隊合作和創意碰撞等方式,創作幽默小故事,設定卡通形象,并合作編繪出卡通小故事。以往上課,我們一般讓孩子設計一個卡通形象,接著用這個卡通形象進行四格漫畫的創作。但是在這個靜態的畫面上,如何升華課堂,讓學生作品動起來呢?
在完成漫畫創作階段,筆者將“定格動畫工作室”這個App引入課堂。定格動畫是一種動畫技術,可讓所選的任何物體看起來像自身在運動一樣,當一系列單張圖像播放時,就會產生運動的做錯。讓學生在漫畫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動畫制作。在創作前,我將進行示范:使用紙片道具進行App的功能講解。接著播放筆者自己制作的《小王子》定格動畫給學生欣賞,再讓學生進行創作,在這個過程,學生可以對作品再創造,也參考《阿凡提》用超輕黏土的形式進行創作,中間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例如:配音小演員,故事創作小作家,小畫家,小小雕塑家……最后在完成階段,讓孩子上臺播放作品,進行“最佳小導演”的評選活動。學生上臺展示自己作品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學生有非常多有趣的故事。活動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協作能力以及創意思維能力。
賴瑞·麥克森認為“團隊導向性學習”必須遵循四個基本原則:1.團隊形成的適當性:兼顧學生的學習能力、社交關系及個性。2.作業的內容以促進整體學習和團隊精神為目標:老師設計的作業必須兼顧個人部分與團隊部分。3.學生必須負起對個人與團隊的責任:拿捏分工的公平性,學生必須明白自己在團隊中的責任與扮演的角色會影響整體學習。4.老師必須給予學生經常性、及時的反饋與建議:確保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組內與組外之間進行良性的溝通。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構建新式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在教學中不斷成長是教師必行之路。建構式的教學法強調知識的獲取以理解為目標,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盡量摒棄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制度化枯燥教學,轉變為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解決問題為根本,讓學生積極參與,進行實踐。學科哲學的基礎是“以人為本”,只有以學生為核心,才能推動學科知識的不斷豐富建構。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做到在美術課堂上提高審美,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理清價值體系可以輔助課程計劃的方向與執行,而價值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引導學生理解的議題,筆者認為,教師要給學生知識的基礎上,更要給學生技能的實踐,放長遠看,才能有立足于社會的能力。藝術本身強調情感與想象的參與,培養個性化的人文情懷,而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需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學科知識與技能,終身學習,給學生課堂上“美”的感受。
總而言之,把教學關系變革提高到人才培養的高度,這對我們推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給予學生完整的教學,才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行程。我們將在學科哲學導向下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真正建立起新型師生關系的課堂,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致力于建立讓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出來的教學文化和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林振興.談手機App輔助教學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8(14):69-70.
[2]金鑫鑫.淺談智能手機App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0):234.
[3]朱煥生.智能手機App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23):79-80.
[4]王軒.新媒體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融合與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5]李敏.信息融合背景下的美術教學改革[J].美與時代,2017(12):80-81.
[6]袁磊.核心素養視域下STEAM教育的課堂教學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99-103+128.
[7]李倩云.核心素養導向的美術課堂教學[J].美與時代,2019(1):74-75.
作者簡介:黃小清,中學美術二級教師,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