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喜我兒以404分的成績考研成功。”哥哥的朋友圈引來家人的點贊和祝賀。這份遲到兩年的喜悅終是來了。侄子當年高考因差六分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他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可依舊事與愿違。作為過來人,我勸他不要執著于一所高校,外面的世界遠比清華大學精彩。
在我的鼓勵之下,他南下深圳就業。在職場試水一年,他終于發現,工作和考研并不沖突,而有了工作經驗,考研只是時間的問題。帶著這種放松的心態,再度備考,終一舉成功。可是侄子卻還是有些愁苦,只因一則新聞:華為裁員7000人,多為34歲以上員工。想到自己只有不到十年的職業生涯,他忽然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
我無法,只得在微信上回復一句:“善泳者,忘水。”
古時,顏回坐船出行,恰逢風雨天氣。而船卻如水中之魚,平穩地穿行于河中。顏回問船夫為何搖船如此輕松,船夫卻答非所問:“你會游泳嗎?你會潛水嗎?”顏回不解,遂向孔子請教,老師回答:“會游者輕水,善游者忘水。”
顯然,我的這位95后侄子還未修到“忘水”的境界,心理學有個名詞很適合現在的他——青年危機。它從“中年危機”一詞演變而來,即關于職業、人際關系和財務狀況的不安全感、懷疑和失望的時期。一般來講,青年危機多出現在20歲到35歲。他們就像被關在玻璃罐里的蜜蜂——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卻不知道該怎樣沖破玻璃,奔向前方。
青年危機最喜撩撥“上進生”。那些動輒標舉“時尚”“成功”的人生贏家,常使他們孤影自憐:“為何我竟是我”。實則那些被套上濾鏡的人生,看似高高在上,對焦點卻低落塵埃。
曾國藩說過:“急于求效,雜以浮情客氣,則或泰山當前而不克見。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外重而內輕,其為蔽也久矣。”
職場如賭場,一言一行,都是賭注。賭注大小不同,心理負擔不同,承受力不同。用瓦片以小博大,心里輕松;用玉鉤下注,則會害怕;用黃金下注,便會心慌意亂。只要內心沉穩堅定、心平氣靜,就能看得遠、博到大。
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的企業陸續復工。經過這場疫情的磨礪,活下來的企業大多按下了重啟鍵,開始回歸主業,聚焦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們不能等到種子還未生根發芽,就把它們從土壤里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