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企業和整體經濟的沖擊,很多學者和專家都做了預判。隨著疫情在全國蔓延,疫情已對住宿和餐飲、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教育培訓、金融地產以及房屋租賃等第三產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近幾年,我國互聯網平臺公司主要集中于消費和服務領域,所以在此次疫情中,互聯網平臺公司將首當其沖。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平臺公司受影響的同時,平臺上工作的勞動者也在收入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由于平臺勞動者與平臺公司并未建立勞動關系,所以大部分平臺勞動者處于政策覆蓋范圍之外。對于平臺勞動者,需謹慎防范兩種風險出現,一是勞動者收入斷檔的風險;二是勞動者因病、傷殘或年紀等問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保障風險。這次疫情無疑放大了第一種風險。在沒有平臺訂單或訂單不足的情況下,平臺勞動者收入會銳減,有的甚至基本生活保障都將會出問題。
2020年1月2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規定了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職工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職工提供了正常勞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職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生活費標準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辦法執行” 。這項措施保證了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延長休假、停工停產期間的工資支付與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但《通知》并未涉及靈活就業人員的基本權益與生活保障問題。

一位以開網約車為生的司機孫師傅說,在沒有疫情之前,每個月在杭州開網約車能賺一萬五千元左右,如果運氣好,能沖到兩萬。正是因為收入較高,自己才從一家工廠離職,因為工廠的工資只有五千元左右。自從開網約車以后,時間也相對靈活些,方便接送兒子上學放學。一年以來,孫師傅也認為這種“靈活職業”成就了自己。可是這場疫情的爆發卻改變了孫師傅對靈活工作的看法。平時還好說,哪怕累點,賺得多就行。可是現在,不是你肯賣力氣干活兒就可以的。一個月不出車,家里就少了生活來源,如果待業兩個月,真不知眼下的日子怎么過。“以后還是老老實實找個工作上班,最起碼還能給交保險,出現什么意外,還能發一些基本工資,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了。還好平時妻子精打細算,家里還不至于斷糧。”像孫師傅這樣的情況有很多,但是目前并沒有相關的制度來保障他們的基本收入。
近期,各省、市、自治區也紛紛發布了相關的疫情防控措施,從金融、減稅、減租金、延遲繳納社保等方面支持中小型企業共渡難關,同時也對維護勞動關系穩定,特別是延長休假和停工停產期間勞動者的工資支付做出了規定。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人社局在2020年1月27日發布了《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實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支持保障措施的通知》,規定:“企業因受疫情影響要求職工推遲復工,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職工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支付的工資不得低于最低工資標準。”
從人社部和各省市人社部門發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來看,維護勞動關系穩定和保護勞動者基本權益的對象都是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政策并沒有覆蓋到靈活就業人員。對于像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互聯網平臺上的勞動者,他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勞動收入、安全防護以及基本生活保障都缺乏相應的規定。
平臺企業在疫情發生之后,也快速參與到疫情的防控當中,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美團于1月22日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組,并于2月3日宣布啟動七項政策幫扶商家。滴滴1月21日發布關于疫情的應急響應措施;1月29日倡議全國網約車全力配合疫情防控;2月1日發布公告,公布推動全國范圍內車租延租方案等三項措施。但從這些平臺企業公布的防控措施來看,對于平臺勞動者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都未涉及。
疫情防控對餐飲、住宿、交通出行、娛樂、旅游等生活服務業將產生最直接也最強烈的影響,商戶沒有業務,平臺也沒有業務。一旦平臺上沒有業務,平臺上的勞動者也就沒有了訂單。對于“干一單拿一單錢”的勞動者來說,沒有訂單就等于沒有了收入來源。比如送餐員、快遞員,在平常情況下,每天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接單賺錢。但是疫情期間,大多數平臺上的“臨時工”都沒了工作,時間一長,收入斷檔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按照往年的業務發展趨勢,滴滴在春節期間正是打車高峰期,而美團在每年2月中旬開始,業務也會逐漸上升。
王先生是一家民宿的老板,在浙江省烏鎮經營民宿已近五年,據王先生說,從每年的清明節到十一黃金周,再加上一個春節,一直是烏鎮的旅游旺季。近幾年互聯網業務快速興起,他也在美團、途牛、驢媽媽等網站做廣告,基本上足不出戶,便可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年下來,收益很可觀。本來在2020年1月初,各大民宿就已在網上宣傳房間、戶型,也有不少游客預訂,并交了訂金或全款。然而春節前夕的這場疫情,讓王先生不得不全額退款給游客,民宿也不得不暫時停止營業,具體停業到什么時間,還要看下一步疫情的防控情況。雖然這個春節并不像以往那樣忙碌,但是王先生卻沒有一點過春節的喜悅。
這場疫情的爆發并不是讓所有人都跌落底谷,還有另一群人在危中尋機,拓寬職業之路。從大年初四到今天,王小歐一直沒有間斷地在開工。王小歐是程序員,2019年12月底因為996的加班吃不消,就從前單位辭職了。休息了大半個月后,本想年后再找工作,就暫時從朋友那里接了一個項目做。結果疫情導致各家做線上服務的平臺爆發式增長,王小歐一個項目沒做完又接到了別的朋友的請求。
王小歐“被迫”成了一個自由職業者。他開玩笑地說,收入沒受影響很開心,不過和全職上班比起來,在家上班也并不輕松。自由職業唯一的好處是自己可以安排工作節奏,還有一大收獲就是他發現自己開始自學處理范圍更廣、類型更多樣的需求,還需要和不同的陌生人進行高效配合,這些都是全職工作中不曾收獲的能力。
同樣在特殊時期體驗自由職業的,還有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2020年我國應屆畢業生預計有874萬,這些學生原本應該經過校招,開始進入企業工作。疫情推遲了校招的進度,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則選擇主動尋找機會。
傳媒大學的應屆生吳小雨的抖音粉絲有125w,大四上半學期學校課非常少,她無聊開始拍抖音。吳小雨現在單條視頻的平均點贊量在30w左右,偶爾也會有過百萬的點贊記錄。
吳小雨說:“大廠的校招都還差面試階段,推進得慢。我不是很著急,抖音能斷斷續續帶來一些收入。很多學長學姐都把拍抖音當成副業。”60秒的視頻背后,是改過無數遍的文案,花12個小時剪輯,錄了幾十遍的配音。不管怎么說,吳小雨不能算是待業在家的那一類。作為00后,吳小雨對于成為自由職業者的心態更加開放,她說:“哪天拍視頻接廣告足夠養活自己,我寧愿不要出門找工作。”
據了解,白領人群中的很多崗位從業者,諸如設計、攝影、編程、剪輯、知識付費講師等等,疫情期間不受影響。一方面,這些崗位所涉及的大多屬于在線產業,另一方面,這些從業者的技能很容易找到兼職工作。
這一現象或許會給很多職場白領一些啟示,是否多一份技能,能夠在特殊時期多一份保障。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平臺兼職報名人數較去年同期增長262%,新增注冊用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21%。無論是企業主對于用人模式的態度轉變,還是從業者對于靈活用工的意識提升,對于靈活用工行業的發展都有正面的推動意義。
雖然靈活用工像子彈飛一樣,飛行過程中碰到障礙物,就會發生巨大變化,但并不意味著靈活用工就要被一鍵否定。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需要各個層面予以支撐和關注。
第一,擴大勞動權益保護范圍。目前我們國家的政策仍然延續了傳統的觀念和做法,政策覆蓋面僅局限于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隨著平臺經濟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被排除在政策保護之外。所以政府部門應轉變傳統觀念,擴大勞動權益保護范圍。
第二,探索失業保險的新模式與新政策。原來我們總以為建立平臺勞動者的養老、醫療和工傷保險政策,是健康發展平臺經濟的當務之急。通過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看出,防范平臺勞動者收入斷檔風險和保障基本生活的政策同樣重要。探索和建立失業保險的新模式,我認為是一條有效防范收入斷檔風險的較好途徑。但目前平臺勞動者失業保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第三,平臺企業應積極承擔責任。此次疫情使平臺企業遭受了巨大損失,但疫情也給平臺企業提出了警示。平臺企業采用靈活用工的方式,不僅要提供就業和獲得收入的機會,更應保障平臺勞動者的基本合法權益,特別是對平臺上全職的勞動者,更應保障他們在收入斷檔情況下的基本生活問題。疫情結束后,將進入一個消費領域緩慢恢復時期,在此期間,平臺公司應加大保護力度,在訂單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讓利的方式確保平臺勞動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目前涉及平臺用工的政策仍都處于初級階段,所以也建議平臺企業積極參與政策的制定,不回避現實中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勞資雙贏才能確保平臺商業模式的健康發展。
縱觀行業全局,標準化程度高、勞動密集型的崗位仍然是我國靈活用工行業的主流。但是隨著年輕群體從業意識的轉變,第三方平臺服務體系的完善,技術型崗位或將成為靈活用工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政策層面來說,2月7日人社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意見指出,鼓勵企業靈活安排工作時間,鼓勵符合規定的復工企業實施靈活用工措施。這也是“靈活用工”一詞首次寫入人社部的文件中,此前更多地是被各級政府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對靈活用工模式的認可,從國家政策角度推動企業雇傭理念轉變。
靈活用工行業的未來,由政府政策規范、企業合規操作、從業者意識和技能提升、第三方平臺保障這四重因素共同推動,建立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讓供需雙方營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無論是全職用工,還是靈活用工,用工形式的核心都是符合企業經營的需要,在企業整體經營發展的形勢下,采取多元化的用工形式當然是可以的。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都不可以盲目復制。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正常用工,企業都要靈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用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