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飆 姚榮華 萬雅麗 葉莎



[摘 要] 急診醫學期刊的傳播效果如何,不僅體現其自身的學術價值,也是衡量和評價編輯勞動價值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急診醫學期刊的傳播效果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急診醫學期刊傳播效果的現狀,并提出從狠抓內容質量、加快媒介融合、增進溝通與服務、“走出去”宣傳、注重人才培養等方面來提升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充分滿足受眾需求,發揮傳播學術思想和成果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關鍵詞] 醫學期刊 急診醫學 傳播效果 受眾調查
[中圖分類號] G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0) 01-0073-08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Medical Journals Based on
Audience Level
Chen Biao Yao Ronghua Wan Yali Ye Sha
(Press,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Abstract] The effect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emergency medical journals reflects its own academic value, 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the editor.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emergency medical journal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emergency medical journals, and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Emergency medical journals should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quality of content, speeding up media integration,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service, “going out” propaganda, and focusing on personnel training, fully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nd exerting the link of disseminating academic ideas and achievements.
[Key words] Medical journal Emergency medicine Communication effect Audience survey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急診醫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新型醫學綜合性學科,幾乎涉及醫學各個領域,其重要性正在被人們進一步認識和關注。急診醫學期刊作為傳播和交流急診醫學學術思想和成果的紐帶和橋梁,承載著推進急診醫學學科發展的重任。急診醫學期刊的傳播效果如何,不僅體現其自身的學術價值,也是衡量和評價編輯勞動價值的重要依據。當下社會化媒體呈多元化發展之勢,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崛起,推動科技期刊的傳播活動帶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媒介技術的發展進步必然會影響傳播效果,因此,動態研究信息在受眾中的傳播效果在媒介傳播環境日益更替發展變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1948年,美國學者、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羅德·拉斯維爾(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開創傳播效果研究的先河。拉斯韋爾說“倘若我們的研究議題是媒介對受眾的影響力,那就是傳播的效果分析”[1]。傳播效果是指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接收和認可程度[2],傳播效果的研究也一直是傳播學研究的核心所在,是傳播實踐的最終目標[3]。2015年,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4]。習近平的這段話強調媒體對受眾需求了解的重要性,對于醫學期刊同樣適用,傳播效果的“刺激—反應”研究始終圍繞著對受眾認識的深化[5]。從受眾心理學出發,傳播效果又可以依次分為認知效果、態度效果和行為效果[6]。傳播者只有真正從受眾需求出發,才能達到真正的傳播效果及目的。
本研究主要以《中華急診醫學雜志》《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中國急救醫學》《臨床急診雜志》等急診醫學期刊為研究對象,從受眾角度出發,通過傳播效果的認知效果、態度效果和行為效果三個維度對其傳播效果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為我國急診醫學期刊的價值評估及其改革與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建議。
1 調查方法與問卷設計
1.1 調查對象及方式
調查時間為2019年1月1日—8月30日,調查對象為參加中國急診醫師協會急診分會主辦的學術會議的參會代表,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大醫療機構及醫學院校的急診科醫生、科研工作者及在校研究生和教師等。本次調查以紙質問卷的形式發放,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411份,問卷回收率為68.5%,最終收回有效問卷402份,問卷有效率為97.81%。
1.2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中華急診醫學雜志》《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中國急救醫學》《臨床急診雜志》等急診醫學期刊。主要針對以上急診醫學期刊在受眾中的傳播效果進行調查分析。
1.3 問卷設計
本次問卷共設計24道題,圍繞基本資料、認知效果、態度效果、行為效果、意見與建議5個方面開展調查。
基本資料。主要考察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和閱讀習慣,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學歷、職業、單位、閱讀習慣的媒介、閱讀時間及閱讀場所等。
認知效果。認知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們的直覺和記憶系統,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結構的變化,進而產生認知層面上的傳播效果[7] ,其主要是指受眾對期刊的知曉度,從閱讀范圍、閱讀頻率及閱讀深度3個指標來體現。
態度效果。態度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們的觀念或價值體系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進而產生心理和態度層面上的效果[8],是指受眾對期刊的贊同度、滿足度、信任度及否定程度等,主要通過受眾對期刊的需求滿足程度及對期刊欄目設置、版面風格、期刊服務方面的評價來衡量。
行為效果。行為效果是指受眾在對期刊了解、認可的基礎上,所采取的期刊行為[9],主要是指受眾為對期刊的支持度和信奉度,通過作者知識轉化與應用以及分享期刊內容等行為來衡量。
意見與建議。主要征求調查對象對急診醫學期刊的評價、意見及建議,了解調查對象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需求或建議。
1.4 研究方法
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和加工,采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數據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梳理和總結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集402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315人(78.36%),女性87人(21.64%);年齡段以31—40歲為主,占38.81%(156人);學歷分布以碩士研究生為主,占52.99%(213人);職業分布則以醫生為主,占86.57%(348人);從職稱來看,中級(35.07%)和副高級(26.12%)居多,調查對象單位以三級醫院(84.33%)為主。本次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職業及單位等分布均與急診醫學期刊的整體讀者群結構特征基本一致,該樣本代表以三甲醫院中青年為主且學歷較高的精英急診醫學期刊讀者。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見表1。
另外,通過調查基本閱讀習慣發現,調查對象最習慣使用的閱讀媒介為手機、閱讀器等移動終端(79.10%),其次為紙質期刊和PC端網站,二者占比均為44.78%;每周閱讀急診醫學期刊的時間以1—2h(35.07%)為主;辦公室(69.40%)和家里(宿舍)(59.70%)則是調查對象最常使用的閱讀場所。
2.2 認知效果分析
閱讀范圍。調查顯示,僅有5.22%(21人)調查對象未讀過急診期刊,說明絕大多數調查對象閱讀過急診期刊,對期刊的知曉度整體較高。79.10%的調查對象閱讀過《中華急診醫學雜志》,其閱讀或知曉率高居首位;其次為《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57.46%)、《中國急救醫學》(56.72%)、《臨床急診雜志》(50.00%),調查對象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閱讀過前4種期刊。另外還有28.36%的調查對象閱讀過其他急診醫學期刊。從數據來看,中華類期刊的受眾閱讀率普遍較高,這也反映受眾閱讀率及對期刊的知曉度與期刊的影響力相關,期刊影響力越大,受眾知曉率也越高。
閱讀頻次。從調查對象閱讀急診期刊的頻率來看,絕大多數(78.36%)調查對象只是不定期閱讀急診醫學期刊,16.42%的調查對象很少讀急診期刊,僅有5.22%的調查對象會每期必讀,大多數調查對象還只是停留在不定期閱讀,閱讀頻率普遍不高。
閱讀深度。調查顯示,58.21%的調查對象主要閱讀感興趣標題的文章,29.10%的調查對象主要閱讀感興趣欄目的文章,僅有1.49%的讀者會從頭到尾讀完整本期刊。數據表明,目前絕大多數讀者是按感興趣的標題或欄目來選擇性地進行閱讀,而很少有讀者完整閱讀。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主要閱讀喜歡作者的文章這一選項的調查對象為0,這也表明醫學期刊的作者還未像文學小說作家一樣,有固定的讀者粉絲群體。這一方面可能與學術論文本身內容較為枯燥,很難將其培養成興趣愛好,形成作者粉絲群體;另一方面也說明期刊尚缺乏有核心影響力的專家作者群體,未來可以通過打造專家作者品牌形成未來提升傳播效果的另一突破口。
2.3 態度效果分析
欄目需求及評價。調查發現(見圖1),調查對象對欄目的認可程度差距較大,對調查的10個欄目的平均認可度為40.90%,總體認可度不高。其中《指南、共識》(79.85%)和《指南解讀》(60.45%)是調查對象最認可的2個欄目,而喜歡《閱讀述評》《專家論壇》欄目的僅有153人(38.06%)。指南類和專家述評類欄目均具有較強的學術權威性,但讀者對這兩類欄目認可度存在較大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急診醫學期刊為專科期刊,相較于獲得更為宏觀、有導向性的觀點,讀者更希望獲得能夠直接指導臨床工作實踐的指南類文章[10]。
此外,《病例報告》(52.24%)、《臨床研究》(44.78%)、《經驗交流》(45.52%)也是讀者認可度較高的欄目。這些欄目的共同特點為貼近臨床,加強此類欄目的選題策劃,可以提高期刊內容的可讀性及實用性。這也提示我們,在以往工作實踐中,《病例報告》和《經驗交流》刊發的文章雖然引用率較低,卻是讀者較為認可的欄目,這類欄目一定要做精,《病例報告》欄目應重點報道罕見或典型的疑難病例,使臨床醫師能從中得到啟示與借鑒。研究也發現,調查對象對《綜述》(34.33%)和《專題報道》(30.60%)認可度也不高,而一般質量優的綜述和專題文章下載量及被引量較高,這也表明編輯在組稿、約稿上還要下工夫,既要保證欄目有高度,還要能夠用于指導臨床實踐。認可度較低的欄目有《實驗研究》(14.18%)和其他(如《國外醫學新聞速遞》等)(8.96%),這也提示我們,對于與臨床貼近性較差的欄目應適當調整報道策略,要使其更具有實用性以滿足讀者需求。
另外,從調查對象對急診期刊欄目設置的評價來看,73.88%的調查對象認為急診期刊欄目設置基本合理,22.13%的調查對象認為非常合理,僅有3.73%的調查對象認為欄目設置不合理,說明調查對象對急診期刊欄目設置基本滿意,但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間。
內容需求滿足程度及評價。對調查對象內容需求滿足程度分析發現,認為急診期刊對了解國內外急診醫學動態和成果、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積累臨床或實驗等工作經驗、發表論文及興趣需要等方面有幫助或非常有幫助的占比分別達89.55%(360人)、79.11%(318人)、85.82%(345人)、88.06%(354人)、75.37%(303人)及78.36(315人),可見調查對象普遍對急診醫學期刊內容滿足度較高。從調查數據也可以看出,了解國內急診醫學動態和成果、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積累臨床或實驗等工作經驗是讀者群體最關注的內容需求。調查對象內容滿足程度分析見表2。
另外,從對調查對象對急診期刊內容專業覆蓋面的評價來看,70.15%(282人)的調查對象認為基本全面,基本涵蓋急診醫學各領域信息;23.13%的調查對象認為非常全面,完全涵蓋急診醫學各領域信息;6.71%的調查對象認為不全面,涵蓋急診醫學各領域信息不足。表明調查對象對內容專業覆蓋面持基本滿意的態度。
期刊版式風格評價。73.88%(297人)的調查對象認為急診期刊的版式風格合理,20.9%(84人)的調查對象認為版式風格較為單調,0.75%(3人)的調查對象認為版式風格雜亂,另有18人(4.48%)選擇了其他方面。總體來看,調查對象對期刊版式風格持較為滿意的態度,但版式風格還需要更為豐富。
期刊服務評價。調查發現,62.69%的調查對象(252人)認為急診期刊最需要加強的是文章內容的建設,這也充分說明對期刊發展來說,文章內容質量永遠是期刊發展的根本,是傳播效果體現的價值所在。網站、微信平臺建設(61.94%,249人)也是調查對象認為急診期刊亟需加強的服務,這體現調查對象對期刊移動終端閱讀開放的訴求,提升微信平臺建設水平及內容質量,使讀者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前沿報道,是現階段最有利于提升傳播效果的途徑。目前,大部分急診醫學期刊的移動終端建設還遠遠不夠,還未形成有效的傳播載體,是丞待解決的問題。增強讀者/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交流,構建學術專家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也是調查對象認為急診期刊需要加強的服務,其占比均為57.46%,表明現階段編輯、專家與作者的互動還比較匱乏,增強作者、讀者與編輯和專家的互動反饋機制也十分重要。另外,也有39.55%的調查對象認為應多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加強與增進面對面的學術交流。
2.4 行為效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在知識轉化與應用方面,100%的調查對象認為閱讀急診期刊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啟發,55.97%的調查對象為深受啟發,44.03%的調查對象認為有啟發,但啟發不大;同時52.24%和47.01%的調查對象會偶爾或經常性地將急診期刊中的理論或經驗應用到實際科研、教學和臨床工作中。調查還發現,52.99%的調查對象在遇到專業性問題時會經常考慮查閱急診期刊,45.52%的調查對象會偶爾查閱急診期刊,1.49%的調查對象不會查閱急診期刊。另外,在主動分享行為方面,大部分調查對象(50.75%)會偶爾和同事或朋友分享這些急診期刊上刊登的文章,經常或偶爾分享的比例分別為44.78%和4.48%。
總體來看,無論是知識轉化與應用,還是分享期刊內容行為,仍然有將近一半的受眾認為期刊對其啟發不大,大多數調查對象還只是偶爾會將其應用于臨床或分享給其他人。
2.5 意見及建議分析
402名調查對象中有156名(38.81%)對急診醫學期刊的傳播提出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融媒體的傳播方式,實現信息共享,尤其要加大微信平臺的傳播力度,方便讀者及時閱讀和下載最新學術報道。(2)多刊登貼近基層實踐、貼近臨床、解決實際問題的臨床研究、病例報道等;增加專題報道、指南解讀、院前內容討論等。(3)加大宣傳,多吸引優質稿件,讓期刊更接地氣,提升期刊在業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4)定期開展審稿會,以把關刊發稿件質量,提升學術水平。(5)其他意見:如縮短報道周期,舉辦講座,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等。
3 關于提升急診醫學期刊傳播效果的思考與對策
急診醫學期刊傳播的價值,不僅是實現臨床醫學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醫學技術和水平的發展與進步,轉變或引領人們的觀念與思想,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整體面臨的困境是優質稿件的“流出”問題,“唯SCI論”“中國期刊垃圾論”盛行[11],大量優質稿件外流,使國內優質稿源匱乏,學術質量降低,傳播影響力和公信力都大大削弱,急診醫學期刊也深受其影響。期望未來可以深化科研評價體系改革,著力改變這一阻礙國內科技期刊發展的困局。另外,急診醫學科尚是一個跨科系的年輕學科,自身學科建設還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國急診醫學科研研究水平雖然已有較大的進步,成為促進醫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科學研究轉化為臨床實踐率較低的問題,其整體實力還遠落后于急診醫學的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破冰解難,提升期刊傳播的效果,真正促進急診醫學的發展,是急診醫學期刊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3.1 狠抓內容質量,提升學術水平是核心
學術期刊的內容是期刊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定期刊的生命線[12]。高質量的學術內容是提升傳播效果的必要條件,因此,急診醫學期刊必須狠抓內容質量,通過打造品牌欄目,提升學術質量和期刊影響力。
《共識指南標準》《指南解讀》一直以來都是中華系列期刊的王牌欄目,因為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并可以直接指導臨床工作實踐,常常最受讀者關注,文章下載量及被引量均較高。2019年9月,《中華急診醫學雜志》和《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官網數據顯示閱讀量和下載量靠前的文章大多為專家共識、指南解讀這類文章。可見,內容的重要性是提升傳播效果的根本。一些非中華系列的急診醫學期刊也在爭取刊登專家共識、指南類文章,《臨床急診雜志》自2017年開始,打破專家共識指南為零的記錄,聯合多家期刊發表多篇專家共識、指南類文章,取得較好的效果,該期刊影響因子穩步提升。但共識指南數量有限,急診醫學期刊還必須根據自身的定位及宗旨,緊跟急診醫學領域的前沿熱點,有針對性地約稿組稿,策劃并培育特色品牌欄目。目前,一些急診醫學期刊開辟急救大數據欄目,較好地把握當前醫療大數據研究的熱點,陸續報道一系列急救臨床應用為導向的急救醫學領域大數據研究,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急診醫學期刊關注大數據的技術發展,在推進新技術的普及創新研究方面也較好地發揮期刊的傳播與服務功能[13]。
3.2 加快媒介融合,擴寬傳播手段是關鍵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醫學期刊的信息傳播模式也在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移動閱讀,利用碎片化閱讀獲取信息。因此,加快新舊媒體融合,擴寬傳播手段,是提升急診醫學期刊傳播效果的關鍵。
然而,急診醫學期刊的傳播渠道還較為單一,大部分期刊的傳播渠道還是以紙質媒介和網站為主,目前只有兩個急診醫學期刊開通微信公眾號,急診醫學期刊在新媒體傳播力建設方面整體水平還明顯不足。當前,急診醫學期刊需在紙質期刊傳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和數字化平臺等互聯網新技術,通過借助微信公眾號、App等移動終端為讀者提供“碎片化”閱讀服務模式和個性化增值內容服務等,不斷拓寬期刊的傳播渠道,形成多媒介融合的傳播手段,擴大傳播效應。
3.3 增進溝通及服務,滿足讀者需求是基礎
一本優秀的期刊,就是要為讀者與作者之間搭建一座好的橋梁,應該是“攜作者同行,與讀者同在”[14]。編輯在做好編輯工作的同時,加強與讀者、作者的溝通聯系,真正了解受眾需求,為受眾做好服務,才能真正提高期刊影響力[15]。雖然目前急診醫學期刊都已建立官方網站,但在信息發布、內容服務、互動反饋等運營方面還很薄弱,普遍存在傳播形式較為單一,內容相對枯燥,用戶體驗較差,缺少受眾反饋等問題。缺乏與受眾的有效溝通,單向傳播的模式必然導致信息傳播的不通暢,影響傳播效果。
當前環境下,期刊在滿足受眾需求、提升期刊傳播力和服務功能上還需進一步提升:(1)要建立互動機制,激發讀者點贊、評論、轉發、下載,收集讀者反饋。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在網站或微信平臺搭建學術生態圈,在期刊網站上提供期刊QQ群及微信群二維碼,供作者、讀者和審稿專家進入學術社群,增強編輯與用戶之間的交流[16]。(2)要善于運用大數據,挖掘受眾真正感興趣的內容,一對一推送,實現精準傳播,為期刊制定報道策略提供方向。(3)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應用和推廣多種出版方式,提升期刊的傳播速度及廣度。(4)要借助數據庫平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等渠道發布內容,使受眾能夠及時獲取信息。(5)網站、新媒體運營要改變以文字為主的“靜態”呈現,豐富表現形式,融合圖片、音頻、視頻使其表現形式“動態”化,增強與受眾的交互性。(6)借助“優先出版”方式,縮短發布時間,提升學術期刊的時效性等。
3.4 “走出去”宣傳,提升傳播影響力是動力
學術會議、期刊展會作為行業學者們的集聚地,是學術、行業信息傳播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期刊的曝光度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因此,急診醫學期刊要全面實施“走出去”宣傳策略,通過參加學術會議、期刊展會,擴大期刊的影響力。
急診醫學期刊“走出去”宣傳,不僅要對內宣傳,更要對外傳播,要在國際上傳播中國急診醫學的聲音,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響應國家“中國期刊走出去”發展戰略的號召,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急診醫學發展狀況,2010年《世界急診醫學雜志》(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WJEM)創刊,該刊是目前國內急診醫學唯一全英文期刊,填補了我國急診醫學領域無英文期刊的空白[17]。該刊積極響應“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號召,一直致力于吸收國內外優質稿源,及時推出國內外急診醫學領域的前沿信息,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目前該期刊已被CA、EM、PubMed、ESCI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收錄。2019年又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SCIE收錄,標志著該期刊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極大地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3.5 注重人才培養,建設“高、精、專、新”編輯隊伍是保障
“致天下之治者在天下”。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國之大計。在新時代新環境下,努力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質、業務精、專業化、創新型的編輯隊伍,是新時代出版業改革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推動期刊向前發展的重要保障。
急診醫學期刊編輯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編輯工作中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做好“把關人”的工作。在編輯工作中,不僅要做好一名專業的“文字匠工”,具備策劃、組稿、審讀、編校的專業能力,更要具備打造精品的專業意識和一絲不茍、求實的“工匠精神”,具備新時代編輯該有的“精氣神”[18]。要不斷學習,更新出版專業知識與醫學知識,了解醫學領域的學術進展和動態,掌握并運用專業知識于編輯實踐中,爭取成為編輯領域中的內行專家。創新型編輯則是時代發展對編輯的必然要求,在互聯網時代下,急診醫學編輯也應順應時代,具備互聯網思維,要結合實際工作,充分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手段,努力創新期刊內容策劃、運營方式、宣傳推廣等各個階段,推動期刊出版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提供智力,為期刊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醫學期刊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急診醫學期刊不僅要引進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既要從國內外引進優秀的編輯,也要積極開展培訓來提高編輯業務素質和水平,建立激勵與績效評價機制,充分調動編輯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期刊事業的發展奉獻青春與熱血。
4 結 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本研究選擇的調查對象大多為急診醫學科研的工作者及醫生、護士和學生等,基于學術研究及工作需要,需要查閱大量相關的急診醫學論文,因此,急診醫學期刊普遍具有較高的知曉度,但大多數(78.36%)調查對象都是不定期選擇個人感興趣的內容來進行閱讀,鮮有讀者會定期閱讀期刊和從頭到尾閱讀期刊,閱讀頻次及深度閱讀結果并不理想。(2)調查對象對欄目的認可程度差距較大,對欄目的平均認可度為40.90%,總體認可度不高。讀者閱讀需求目前仍然偏向于貼近于臨床實踐的文章,對于與臨床貼近性較差的欄目可以適當調整報道策略,盡量選擇刊發對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性和實用性的研究。(3)對調查對象內容需求滿足程度分析發現,調查對象普遍對急診醫學期刊內容滿足度較高,了解國內急診醫學動態和成果、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積累臨床或實驗等工作經驗是讀者群體最關注的內容需求。(4)在期刊服務方面,有62.69%的調查對象認為急診期刊最需要加強的是文章內容的建設,網站、微信平臺建設(61.94%)也是調查對象認為急診期刊亟需加強的服務,體現了調查對象對期刊移動終端閱讀開放的訴求。(5)無論是知識轉化與應用,還是分享期刊內容行為,仍有將近一半的受眾認為期刊對其啟發不大,大多數人只是偶爾會將其應用于臨床或分享給他人。
未來急診醫學期刊仍需要不斷提升傳播效果,真正發揮期刊傳播學術思想和成果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我們認為提升傳播效果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要狠抓內容質量,吸引優質稿件,加強組稿,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和質量;二要加快媒介融合,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和數字化平臺等互聯網新技術,大力發展網站、微信、微博、App等為載體的傳播渠道,擴寬傳播手段,擴大傳播效應;三是增進溝通及服務,要在滿足受眾需求、提升期刊傳播力和服務功能上還要下工夫;四是“走出去”宣傳,不僅要通過參加學術會議、期刊展會等進行對內宣傳,更要對外傳播,提升國際話語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五要注重人才培養,努力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養、業務精、專業化、創新型的編輯隊伍,是推動期刊向前發展的重要保障。
總之,本研究對急診醫學期刊在受眾中的傳播效果進行問卷調查,該數據對我國急診醫學期刊的價值評估及其改革與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但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少、調查方式較單一、問卷調查對象結構受限等問題,尤其是問卷通過學術會議發放,學生群體較少,數據來源不夠全面,難免導致調查數據存在一些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要繼續擴大調查對象的范圍,采用更科學、更系統的調查方式來深入研究急診醫學期刊的傳播效果,為推動期刊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更好的建議或對策。
注 釋
[1][美]哈羅德·拉斯韋爾著;何道寬譯.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6-36
[2][6]周洪鐸.應用傳播學引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312-319
[3]張卓.從“效果”到“影響”: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歷史考察與反思[J].新聞與傳播評論(輯刊),2008:126-126
[4]人民網.習近平: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思想輿論支持[EB/OL].[2015-12-27].http:// jhsjk.people.cn/article/27981000
[5]陳晶晶,余明陽,薛可.網絡群體傳播效果實證研究述評與整合模型初探[J].當代傳播,2019,35(1):38-41,45
[7][8][9]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8-189
[10]李偉,關衛屏,游蘇寧,等.醫學期刊讀者閱讀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19-422
[11][14]游蘇寧,陳浩元,冷懷明.砥礪前行實現科技期刊強國夢[J].編輯學報,2018,30(4):331-335
[12]楊晉紅,王娜.學術期刊編輯快速判斷文稿價值的幾個視角[J].編輯之友,2018,(4):93-96
[13]劉冰.新時代中國生命醫學的使命與擔當[J].編輯學報,2018,30(5):441-445
[15]代艷玲.科技期刊傳播質量與影響力提升途徑與實踐[J].編輯學報,2017,29(3):222-224
[16]劉釗.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傳播力現狀評析與發展對策:以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22-1028
[17]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百度百科[EB/OL].[2016-12-31].https://baike.baidu.com/item/World%20Journal%20of%20Emergency%20Medicine/12031085
[18]宋永剛.新時代如何加強編輯隊伍建設[J].中國編輯,2019(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