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規則教育真正做小、做細、做實,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積極的實踐力與持久的滲透力。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行為,挖掘行為動機,讓規則意識內化為學生自我的行為準則,構建自我規則機制,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規則教育;學生發展;認知與內化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5-0067-02
【作者簡介】許海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8)教師,二級教師。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小學低年段的很多學生對于規則的認識嚴重不足,常常出現坐沒坐相、站沒站相、隨意地大聲講話、做事不顧他人感受等現象,這些都是學生規則意識缺乏的典型表現。小學教師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積極的實踐力和持久的滲透力,把規則教育做小、做細、做實。
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在認真聽講。一個學生從抽屜里悄悄拿出了課間折的紙飛機,趁教師不注意玩了起來,玩到開心的時候,嘴里忍不住發出了“呼呼”的聲音。我注意到了這個學生,迅速走到他身邊,生氣地板著臉,瞪大了眼睛,奪走了他手上的紙飛機,大聲訓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你怎么能在課堂上玩紙飛機呢?你現在立刻抱臂坐正,認真聽講!”學生嚇了一跳,立刻坐好了。可是,沒過幾分鐘,他又拿出橡皮開始玩。我的這一舉動,看似立刻就糾正了學生的行為,但長期來看效果就未必理想了。所以教師一味地說教、大聲訓斥只能暫時阻止學生的不規范行為,并不能激發學生自我約束的意識。
一味說教的命令式教育,是對學生行為表面化的要求與約束,是一種單向的要求,甚至是一種過分的、強制性的要求。這種教育形式浮于表面,不能觸及學生內心。所以,學生只是迫于教師的壓力,只是暫時改正,后面還會出現反復。
我們期望的結果,不是教師通過命令的方式灌輸規則,而是通過一些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讓學生主動遵守規則,并把規則作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準則。簡而言之,我們所期待的規則不是外在的規范統一,而是學生內在的自我塑造。
要想實現這一教育結果,教師的教育觀念必須要轉變。教育不是“一言堂”,而是激發學生先將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認知、認同,再外化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方式。
1.班會課上化身“小戲精”。
在一節主題班會課上,我化身為一名追跑哄鬧的學生,在教室里“瘋狂”地跑了起來。可是,學生卻不樂意了,紛紛露出了或害怕或嫌棄的神情,有幾個膽子大的學生直接開口提醒我要慢一點。我卻擺出一副根本理解不了的樣子,繼續跑來跑去。這時,學生們忍不住了,紛紛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之后,我和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學生明確地指出,像我剛才那樣追跑哄鬧,很容易受傷,而且還會撞到其他人。這些平時教師磨破嘴皮說的“大道理”,如今從學生口中說出來,感覺就很不一樣。
2.閑暇時間化身“小伙伴”。
通過長期的細致觀察,我發現很多時候學生并不是故意要違反規則,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做。還是以課間追跑哄鬧為例,經過那一次“即興表演”,我很快就看到了效果,大部分學生不追跑哄鬧了,但是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學生并不知道課間該做些什么。
小學生的精力非常旺盛,課間是他們發泄多余精力的重要時間段。怎樣科學引導學生發泄,這是個問題。我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跳繩、橡皮筋、沙包等體育活動用品,組織學生在課間玩游戲。如我就曾借鑒“中國詩詞大會”形式,在班級中先后組織了好幾次“飛花令”比賽,并主動向學生發出“挑戰”,邀請學生參加比賽,讓課間變成了“文武競技場”。
在進行一系列實踐后,學生的規則意識進一步提高。上課時,小動作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雙雙認真注視的眼睛和高高舉起的小手。課間時,有的學生與同伴共讀一本書,并交流書中內容;有的學生為教室周圍的小植物畫“肖像”;有的學生進行體育運動或玩小游戲。
學習時,同桌之間能互相謙讓,即使不小心碰到,也能主動道歉,很好地化解問題。收作業本時,聲音分貝明顯降低了,學生們交好作業后也能做到抱臂坐正。班級中出現了小矛盾時,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處理,根據事情經過,意識到各自要反省和改正。再如課堂上小組討論時,學生會聚攏在一起,小聲地認真交流,如果發現組內哪位同學沒有認真聽講,就會迅速提醒他,把他拉到小組討論當中。
小學低年段學生的規則教育任重道遠,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要抱著滴水穿石的信念,讓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真正做到心中有規則,自覺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