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珍
摘 要 通過對漳平市水仙茶多種栽培模式進行對比試驗表明,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的產量和品質影響明顯,水仙茶產量隨著種植密度提高而提高,而質量隨著種植密度提高而降低,雙行雙株種植模式產量最高,單株穴栽種植模式質量最好。
關鍵詞 漳平水仙茶;栽培模式;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04
近幾年福建省漳平市為提高水仙茶品質,廣大茶農嘗試雙行單株、單行單株、三株穴栽、雙株穴栽、單株穴栽等多種栽培模式。為了解漳平水仙茶不同種植模式對水仙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2010年在官田鄉官西村對水仙茶種植模式進行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茶園:漳平市官田鄉官田茶葉專業合作社2010年種植漳平水仙茶園,地點為官田鄉官西村坪洋頂,海拔820 m左右,土壤為紅黃壤,pH值4.6~5.1,土壤肥力狀況、灌溉條件基本一致[1]。
供試品種:漳平水仙。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本試驗為大田生產性觀察試驗,設6個試驗點,不設重復,每個試驗小區面積667 m2,6個處理分別為隨機排列設計,各個處理間設一隔離行。
1.2.2 試驗方案
處理A:雙行雙株,行距150 cm、小行距40 cm、株距50 cm,每667 m2植3 000株。處理B:雙行單株,行距150 cm、小行距40 cm、株距50 cm,每667 m2植
1 500株。處理C:三株穴栽,行距150 cm、穴距100 cm,每667 m2植1 000株。處理D:雙株穴栽,行距150 cm、穴距100 cm,每667 m2植700株。處理E:單株穴栽,行距150 cm、穴距150 cm,每667 m2植200株。處理F:漳平傳統單行雙株栽培(CK),行距150 cm、株距50 cm、每667 m2植1 200株[2]。
1.2.3 田間管理
6個試驗點,除不同處理操作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1.2.4 觀測項目
2019年觀察春茶、秋茶新梢萌動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芽頭密度,測定駐芽二、三葉芽重(百芽重),駐芽3葉長度,鮮葉產量等(用33.3 cm×33.3 cm方框對各小區按梅花型5點進行取樣,測試新梢芽密度、百芽重,并測試小區產量)。
1.2.5 品質鑒定
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各處理茶樣進行感官品質鑒定,對不同處理茶青在同一地點采用同一制作方法制取茶餅進行密碼審評,按外形15%、香氣30%、滋味35%、湯色10%、葉底10%的標準評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茶樹物候期的影響
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茶樹物候期的影響結果見表1。處理A和處理B春茶比對照新梢萌動期遲1 d,一芽一葉期遲1 d,一芽二葉期遲2 d,一芽三葉期推遲2 d;處理C和處理D春茶與對照新梢萌動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基本一致;處理E春茶、秋茶比對照新梢萌動期可提早1 d、一芽一葉期提早1 d,一芽二葉期提早1 d,一芽三葉期提2 d;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茶樹物候期的影響較明顯,適當稀植春茶和秋茶新梢萌動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可以提早1~3 d,以處理E效果最明顯[3-4]。
2.2 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產量因子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漳平水仙茶樹芽頭密度、駐芽百芽質量、駐芽3葉長度、鮮葉產量的影響見表2、表3。
1)芽頭密度。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D、處理E的芽頭密度分別比對照增加13.07%、5.17%、
-7.00%、-32.92%、-47.97%。試驗結果顯示,不同處理芽頭密度影響明顯,芽頭密度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降低,處理E的芽頭密度只有對照的50%。
2)駐芽百芽質量。處理E效果顯著,駐芽百芽質量比對照增加9.56%;處理D處理C效果次之,比對照增加3.35%和1.03%;處理B和處理A的駐芽百芽質量降低,比對照降低3.23%和4.52%。試驗結果顯示,不同處理對駐芽百芽質量影響較明顯,駐芽百芽質量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處理E效果最好。
3)駐芽3葉長度。以處理E最長,平均長度達到
6.00 cm,比對照增加10.09%;處理D次之,平均長度達到5.70 cm,比對照增加4.59%;處理C平均長度達到
5.55 cm,比對照增加1.83%,影響較小;處理B平均長度達到5.30 cm,比對照減少2.75%;處理A最短,為
5.15 cm,比對照減少5.50%。試驗結果顯示,不同處理駐芽3葉長度影響較明顯,駐芽3葉長度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4)667 m2鮮葉產量。處理A鮮葉產量比對照增加4.92%,產量增加不明顯,處理B鮮葉產量比對照增加1.14%,處理C鮮葉產量比對照減產1.89%,處理B和處理C產量和對照差別不大。處理D產量減產較明顯,鮮葉產量比對照減產16.67%左右,處理E產量減產明顯,鮮葉產量比對照減產32.2%。
綜上所述,不同處理對漳平水仙茶葉芽頭密度、駐芽重量、駐芽長度、鮮葉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芽頭密度和鮮葉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降低,處理E的芽頭密度只有對照近一半,鮮葉產量減產1/3。駐芽百芽質量和駐芽3葉長度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處理E駐芽百芽質量比對照增加10%,駐芽3葉長比對照增加近13%。
2.3 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知,處理F(對照)水仙茶餅感官品質平均得分92.55分;處理A、B水仙茶餅感官品質較差,平均得分88.5分以下,與對照分值相差4分以上;處理C、D水仙茶餅感官品質較優,平均得分93分以上,比對照分值增加,處理E水仙茶餅感官品質優,平均得分96.6分,比對照分值增加4.3分。綜上所述,不同處理對漳平水仙茶餅感官品質影響不同,漳平水仙茶餅品質與種植密度負相關,種植密度大茶餅質量下降,種植密度低茶餅質量提高。處理A、B與對照比較品質下降明顯,處理C、D與對照比較品質差別不大,處理E與對照比較品質有明顯提升。
3 結論與討論
3.1 種植密度對漳平水仙茶茶樹物候期的影響
不同種植方式對漳平水仙茶茶樹物候期的影響較明顯,適當稀植,春茶和秋茶新梢萌動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可以提早1~3 d。
3.2 種植密度對漳平水仙產量因子影響明顯
不同處理對漳平水仙茶葉芽頭密度、駐芽百芽質量、駐芽長度、鮮葉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芽頭密度和鮮葉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降低,駐芽百芽質量和駐芽3葉長度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單株穴栽(每667 m2
植200株)和雙株穴栽(每667 m2植700株)種植模式鮮葉產量減產明顯,與當地常規種植模式減產16%以上,特別是單株穴栽減產近1/3,但是單株穴栽和雙株穴栽種植模式所產鮮葉芽壯葉厚,是生產漳平水仙的頂級原料。
3.3 種植密度對漳平水仙茶餅感官品質影響明顯
不同處理對漳平水仙茶餅品質影響明顯,漳平水仙茶餅品質與種植密度負相關,茶餅質量隨著種植密度降低而提高。單株穴栽雙株穴栽種植模式水仙茶餅感官品質提高明顯,單株穴栽水仙茶餅感官品質最優,水仙茶餅外形、香氣、滋味、湯色、葉底都有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育松.中國水仙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
[2] 王水金.坦洋功夫的栽培技術措施[J].中國茶葉,
2010(3):21-22.
[3] 張直華.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J].茶葉科學技術,2005
(3):32-33.
[4] 祝金虹.新墾茶園套種經濟綠肥技術應用[J].福建茶葉,2006(1):15-1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