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旭
摘 要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國家安定和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甘肅省慶陽市認真貫徹落實關于“三農”工作、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創新推廣“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全面推行“草畜龍頭企業+收貯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以“訂單種植、合同收購”模式為契機,找到助推本地區農業產業優先發展路徑,克服制約本地貧困地區發展的重大難題,堅決攻克最后堡壘,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基于此,分析慶陽市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優先發展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脫貧攻堅;農業農村發展;甘肅省慶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45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優先發展農業產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使貧困群眾持續提升產業扶貧成效。基于此,以甘肅省慶陽市為例,分析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脫貧攻堅的具體策略。
1 主要成效
近年來,慶陽市堅持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優先發展,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整村推進、整區域開發為基本模式,突出產業扶貧、基礎扶貧、智力扶貧3個重點,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綜合開發,貧困鄉村基礎條件持續改善,貧困群眾收入持續增加,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加快[1-2]。
1.1 創新“331+”新模式,加快推動產業優先發展
慶陽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產業扶貧與“三變”改革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提出“331+”慶陽現代農業產業化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模式。第一個“3”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聯動,創新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第二個“3”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創新資源配置和經營方式;“1”是建立統一科學的品牌化質量管理體系,創新扶貧產業發展方式;“+”可以“+黨建”“+村集體經濟”。該模式具有集聚優勢資源、整合投入要素、實現合作共贏等特點,是深化農村“三變”改革的有益探索。“331+”產業扶貧模式被列入國務院扶貧辦“2019年企業精準扶貧專項50佳”。
1.2 根據地區的氣候特點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面對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條件差、傳統農業比重大的現實,慶陽市委、市政府堅持全面提升農業整體質量效益,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在北部山區發展旱作農業,在川水灌區和城鎮郊區重點發展瓜菜產業,在農業生產條件差的環縣、華池、鎮原、慶城山區發展規模養殖,在中南部塬區重點發展蘋果種植。
1.3 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慶陽市有規劃地推動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在專業村開展做強一個主導產業、培育一個產業品牌、建成一個規范化的合作社、培養一批農民致富帶頭人、創建一個示范帶動模式的“五個一”創建活動,培植大規模、大群體的區域主導產業,開發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適銷對路的特色產品,引導各地農業結構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以品帶村、以村促品、村品互動,形成縣區有主導產業群、鄉鎮有特色農產品基地、村有種養專業戶、戶有特色種養項目的發展格局。
1.4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
慶陽市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充分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舉綠色牌,走特色路。慶陽市圍繞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不斷培育和做精農產品品牌,加快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建設綠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等制度認證體系,以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1.5 全面推行訂單種植,飼草產業發展較快
慶陽市堅持把飼草產業作為優化種植業結構和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按照“草畜一體化、主體多元化、糧飼結構優化、作業機械化”的思路,全面推行“草畜龍頭企業+收貯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草產業“訂單種植、合同收購”模式,不斷擴大飼用玉米、甜高粱、燕麥等優質牧草面積。
1.6 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持續壯大優勢產業
慶陽市堅持把龍頭企業引培和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壯大優勢產業、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現代絲路寒旱新型農業產業集群。慶陽市新引進培育龍頭企業9家,獲批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6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累計達到121家,生產范圍涉及牛羊豬雞、果菜薯藥、飼草糧油等多個產業,基本實現了種養產業全覆蓋。
2 存在的問題
慶陽市扎實推動產業脫貧,加快培育壯大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2.1 主導產業發展水平依然較低
除了肉羊、蘋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生豬、肉雞產業起步良好以外,其他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比較緩慢,產業鏈條短,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不高,發展水平和質量仍有待提升,產業帶貧效應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的基礎還不牢固。
2.2 農業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
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格局構建尚不成熟,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供給數量與質量不平衡,低端無效供給過剩與高端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加之品牌打造和營銷推廣力度不夠,相當一部分入市農產品無法做到優質優價。
2.3 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夠強
除了中盛、海升、圣農、正大等大型龍頭企業外,大部分龍頭企業尚處于成長期,層次略低、規模偏小、實力較弱,企業品牌效應和產業優勢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全產業鏈體系尚不健全,企業領辦專業合作社比例較低,經營管理體制不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緊密。另外,農業生產從業者受教育程度低,產業發展理念仍停滯在傳統農業階段,土地碎片化、產業分散化、品種雜亂化的生產方式仍未得到有效改觀,不能很好地融入全產業鏈生產體系中,難以充分享受產業發展帶來的好處。
3 對策建議
慶陽市在脫貧攻堅最后的沖刺階段中,95.09%的貧困村雖然已經退出,7個縣(區)歷史性地實現了摘帽,但是還有1個貧困縣,28個貧困村,1.5萬人口未脫貧。因此,必須加快推動產業優先發展,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
3.1 進一步深化產業扶貧,堅決攻克最后貧困堡壘
1)繼續大力推廣“331+”產業扶貧模式,完善產業扶貧體系和措施。2)健全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范體系,抓好到戶資金使用和入股資金完善,確保政策落實見效。3)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培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帶動作用。4)深入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工程,謀劃建辦一批高標準、示范帶動能力強的“331+”產業合作社;實施好合作社帶頭人“萬人培訓計劃”,切實提升合作社帶貧益貧能力。
3.2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圍繞主導產業,培育引進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基本實現縣縣有知名龍頭企業。2)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爭取“慶陽肉羊”國家產品質量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清真食品認證。3)借助農業展會和農產品電商平臺,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加強營銷窗口、營銷隊伍、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銷售;健全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監控體系,以市場終端需求指導農業生產,倒逼農業轉型升級。4)進一步推動政策創新,協調出臺信貸、用地、科技等優惠政策,以園招商、引商建園,推動現代農業示范園轉型升級。
3.3 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提升農業產業科技含量
1)盡快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加快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進一步提高鄉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2)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建立一批以養殖場、合作社為主的培訓基地,普遍培訓規模種養戶。
3.4 加強全過程監管,著力打造標準化產業基地
1)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堅持開展農資打假、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突出抓好農業投入品監管。2)加大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擴大抽檢頻次和范圍,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認證。3)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監管,在瓜菜生產基地、畜禽養殖小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生產檔案和銷售記錄,嚴把檢測檢疫關。4)圍繞動物防疫、涉氨制冷、畜禽屠宰、農資打假等重點環節,扎實抓好安全生產,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
4 結語
慶陽市助推農業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多管齊下地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艱巨而繁重。因此,要以強大經濟基礎為依托,以體制創新、政策扶持為著力點,廣拓渠道,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優先發展,促進慶陽市全市農民多元增收,確保慶陽市同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沈彥雄,陳建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民增收途徑研究——以甘肅省慶陽市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4):15,20.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