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旋 向準 康超 李鵬 汪建文 楊彝華
摘 要 對貴州省龍里縣羊肚菌開展真菌病害調查、采集與分離純化,運用形態學鑒定和rDNA-ITS序列分子檢測法構建系統發育樹。共分離鑒定了18個真菌病原菌菌株,屬于木霉屬(Trichoderma)、毛霉屬(Mucor)、根霉屬(Rhizopus)、鐮刀菌屬(Fusarium)和阿太菌屬(Athelia)等。
關鍵詞 羊肚菌;真菌病害;分離鑒定
中圖分類號:S567.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66
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隸屬于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屬(Morchella)[1],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形似羊肚,又被稱為羊肚菜、羊肚蘑,是一種珍貴食藥用菌[2]。近年來,隨著羊肚菌產業的擴大發展,栽培管理中病蟲害問題日趨明顯[3],其中由真菌病原菌引發的競爭(侵染)性病害最為嚴重,造成羊肚菌減產甚至失收[4]。本研究通過羊肚菌真菌病害調查和分離鑒定,了解羊肚菌真菌病害發生情況和病原菌類別,為羊肚菌防治病害提供了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2020年1月,在貴州省龍里縣灣灘河鎮羊肚菌種植基地開展真菌病害調查,以3~5個大棚為調查重點,每個大棚隨機采集有明顯真菌病害特征的羊肚菌子實體、營養袋和栽培土壤標本,記錄發病時間和病害特征等信息,標本編號并裝入密封袋內,迅速帶回實驗室進行分離、培養、鑒定。
1.2 方法
1.2.1 病原菌分離、純化
在超凈工作臺上,用滅菌過的接種針從樣品病害部位挑取1小塊置于PDA培養基平板上,于25 ℃恒溫避光培養3~5 d,挑取菌落尖端菌絲于PDA培養基上培養,重復3~5次。將純化后的菌絲轉入斜面試管培養,于
4 ℃冰箱內保存。
1.2.2 病原菌形態鑒定
在超凈工作臺上,用滅過菌的接種針從保存的病原菌株上各挑取少量菌絲,分別接種于PDA平板培養基上,置于25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每隔1 d觀察菌落形態和菌絲生長情況等。
1.2.3 病原菌分子鑒定
采用Ezup柱式真菌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提取病原菌菌株DNA,用引物5-TCCGTAGGTGAACCTGCGG-3和5-TCCTCCGCTTATTGATATGC-3擴增菌株DNA基因的ITS序列,PCR反應采用25 μL反應體系。PCR循環條件為:94 ℃預變性4 min;擴增30個循環(94 ℃變性45 s,55 ℃退火45 s,72 ℃延伸1 min),72 ℃延伸10 min。測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測序結果在GenBank數據庫中進行Blast比對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羊肚菌真菌病害調查
在調查的羊肚菌栽培大棚內,共采集病害樣品9份,病害特征調查結果為:羊肚菌子實體顏色變深,不同程度萎蔫、畸形,蛛網狀白色菌絲自下而上侵染,包裹整個子實體,幼菇停止發育;菌柄顏色偏紅,菌蓋畸形發育呈近圓球形,頂部有白色霉層,并產生白色孢子粉;菌蓋萎蔫形成孔洞,孔洞邊緣有白色霉層。營養袋內有粉紅色至紫色、綠色黑色霉菌污染。白色病菌菌絲自菌袋底部向周圍土壤侵染蔓延,覆蓋營養袋周圍栽培土壤,后期菌絲侵染整個廂面,顏色加深,廂面上無羊肚菌生長。
2.2 病原菌菌落形態特征
分離純化采集的9份病害樣品,共獲得18個真菌病原菌菌株,分別對18個真菌病原菌菌株進行菌落形態特征觀測,結果如圖1所示。
2.3 病原菌分子鑒定及系統發育樹
將18個真菌病原菌菌株的ITS序列在GenBank中進行Blast序列分析
3 討論
調查顯示,因栽培土壤處理不當或培養料滅菌不徹底,真菌在適宜環境下迅速生長,與羊肚菌菌絲爭奪營養、水分、氧氣和空間,導致羊肚菌子實體生長不良或停止生長[5-6]。其中,深綠木霉(T.atroviride)和綠木霉(T.virens)為常見食用菌栽培中的木霉雜菌,總狀毛霉(M.racemosus)為常見的食用菌栽培中的毛霉雜菌,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和亞洲鐮刀菌(F.asiaticum)可能為羊肚菌鐮刀菌病或霉菌性枯萎病的病原菌[7-8]。在羊肚菌栽培過程中,土壤表面出現大量白色菌絲,可能為阿太菌,梨采后阿太菌易發,此次是首次從食用菌病害中分離得到的[6],在食用菌上還未見其致病報道,對所得結果還需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吳興亮,卯曉嵐,圖力古爾,等.中國藥用真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 敬華英.羊肚菌種屬鑒定及活性成分保健功效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4):34-36.
[3] 劉偉,張亞,何培新.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4] 宋金俤,曲紹軒,馬林,等.食用菌病蟲識別與防治原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5] 劉正慧,李丹,等.食用菌主要病原真菌和細菌[J].菌物研究,2018,16(3):158-163.
[6] 賈曉輝.梨采后阿太菌果腐病病原學及其致病機制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9.
[7] 吳小平.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鑒定、致病機理及防治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8.
[8] 余苗,尹琪,何培新.羊肚菌白腐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J].北方園藝,2020(7):142-14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