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高級中學110班

舊時光的記憶中有一個圖書館,我慢慢走進去,那里是一片書的天地,透露出古樸而神秘的色彩。閱讀時光,就是此刻,閱讀故事,也從這里開始。
從牙牙學語,到出口成章;從拼音寫字,到長篇大論。大概,每個人的小時候,都被埋下了一顆閱讀的種子。而在它被埋下的一瞬間,它就拼命地汲取著所有的營養,努力地成長……
而我的這顆種子,不知道是從幾歲開始萌芽的。
模糊地記得在很小的時候,爺爺教我背《三字經》。一本只有成人一個手掌那么大的圖書,可能就是我閱讀的開始。一開始爺爺讓我背的不多,“人之初,性本善……”有些句子我早已忘記,大概當時也只是背著玩,覺得語句十分順口。尤其是在那些昏黑的傍晚,在屋外不知名蟲子的鳴聲中,在用得已有些發暗的白熾燈下,我捧著已泛黃的圖書,搖晃著腦袋……爺爺從來沒有強迫著我背,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對書并沒有那么厭煩或害怕的原因。不過那時候,似乎也沒什么好玩的,每次跟爺爺出去玩,我不自覺地背出一些句子來,那些爺爺的好伙伴都大為驚嘆,贊揚聲聲,我也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虛榮心常常被認為是一個毒瘤,不徹底祛除,它會像無數的藤蔓一樣肆意地蔓延,直到占據整個心靈,至此,人就難以獲得獨立與自由。可是啊,小孩子的那顆虛榮心,那個熾熱的對贊美的渴望與追尋,卻是一顆美麗的種子,開出了別樣的花兒。現在的我慢慢懂得,適當地關注他人對于自己的看法,是人實現社會性人格成長的關鍵。閱讀的種子在鄉村的傍晚悄然種下,人生的思維展開之路也似乎鋪上了第一層碎石。
種子自會發芽,它從土里冒出來的時候,我只看到了一點點的綠意,并不曾知曉它冒出土的背后用了多大的力,亦不曾去想它為什么那么拼命地要鉆出土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然而只有等它長出了一片葉子,才能不依靠種子中殘留的能量而獨自成長。
自上學以來,手中的書不自覺地多了起來,可無非都是些必讀的課本罷了。真正開始有興趣去看書,可能是在初中吧。記得十三歲過生日的時候,母親的一個同事送了我一本厚厚的白話文版《三國演義》,比《新華字典》還要厚。我只翻了幾頁,里面的內容就深深吸引住了我。那些天下的局勢,國家之間的高深計謀,人物之間的鉤心斗角,讓我日思夜想。終于,在每天的堅持下,我將它翻到了最后一頁。我也好奇,是什么讓我能有這樣的毅力堅持看完呢?我想,是興趣。從此以后,一個小男孩關注到了國家大事,古代的朝代興亡,百姓的流亡之苦。你看,種子發芽后不僅能茁壯地成長,還能不斷地往外擴展它的枝葉。而擴展的枝葉越多,樹的生命力越旺盛,最終它就能枝繁葉茂。
一個人的成長,必定離不開從小孩到大人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一定需要去感知世界。我們可以去游山玩水,可以在網絡上與陌生人交流,當然,我們也可以去閱讀——那是思維的碰撞,是靈魂的交流。我看的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雜。上了高中后,偶然在書店遇到的一本書,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一個不知道是什么天氣的傍晚,我又一次來到學校的悅讀時光,溫暖的燈光,默然的書香,這個校園里最美的地方依然如故,我在一個角落里,看見了灰塵蒙面的它——《云邊有個小賣部》。張嘉佳的筆下,彌漫著憂傷氣息的青年,就好像是我自己,在緊張不安的青春年華里,在壓力如山一樣壓倒下來的時間縫隙中,我仿佛看見自己這個生命掙扎與努力的身影,那樣讓人感動,讓人愛惜。后來有人向我推薦這本書,可見書是一個連接很多生命的樹,每個人都能爬上樹,看見自己的風景,而恰好,有和我們一樣欣賞同一片風景的伙伴,閱讀不是獨自行走,而是我們一起追風走。
后來的日子里,我喜歡這樣的閱讀,這樣充滿情感的閱讀。可是有一天,我仿佛旁枝逸出,又進了另一片遠地,《論雅俗共賞》讓我從理性的角度去認識中國傳統古典文學的魅力以及它的發展演變趨勢。我漸漸發現,帶有一個目標去閱讀非常有利于走進理性書籍的研究領地,基于對某一事物的興趣和探究根源的好奇,我開始靜下心來像讀故事一樣地讀那些“文藝常談”,雖然不能全部理解透徹,我也大略懂得了朱自清先生的文藝觀。然后我開始想,他們這一代作家是怎樣建立起他們的文藝觀的,我又開始順著高高揚起的樹枝,爬上更高更遠的地方。
閱讀的故事好長好長,閱讀這棵樹,它一直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