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瑞幸咖啡自爆財務造假的負面影響持續發酵。業內人士擔心,該事件將繼2011年嘉漢林業“造假門”之后,又一次引發外界對中概股的信任危機。
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潮共有三波:第一波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保險、能源和電信領域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第二波是以百度、攜程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企業;而第三波則以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2011年“造假門”后,在美國證監會(SEC)的嚴厲打擊下,中概股集體遭遇股價重挫及再融資困難,逾50家在美上市中企退市。雖然造假問題目前主要出現在中小民營企業身上,但“造假門”給了境外一些輿論及SEC以很好的借口,將質疑與審查范圍擴大到所有中概股。由于部分中國國有企業的財務審計數據可能涉及機密,一些民營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可能涉及大數據,個別公司的造假行為給中國整體利益所帶來的損害遠大于表面所見。
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對上市公司證券欺詐行為零容忍,中美兩國管理機構及社會輿論在這一問題上態度是一致的。瑞幸咖啡事件曝光后,中國證監會第一時間表示強烈譴責并開展相關核查。但另一方面,一些境外輿論企圖將“造假”的帽子盡數扣給全體中概股的做法并不公平。自部分中國國有企業及大型民營企業赴美國上市后,市場對中概股出現瘋狂需求,導致美國各大投行、私募基金及會計、審計機構紛紛深入中國尋找到美國上市的候選民營企業。這些機構(尤其是投行)一方面通過把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概念注入到一些企業中,再經過多次粉飾、包裝,讓其成功在美國上市;另一方面也協助企業通過反向并購避開SEC的全面資格審批,迂回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通過協助一些企業,尤其是部分暫時不符合條件、粉飾嚴重的企業到美國上市,時機一到再高價退出,美國一些投行及私募基金等機構從中獲利頗豐。然而,正因為這些機構的刻意包裝,導致部分企業的很多概念都依靠無形資產來支撐,等到問題最終被揭發甚至被做空后,中概股受盡千夫所指,但進行包裝、有份賺錢的投行等機構的責任卻沒有被深究。筆者不禁要問,部分中概股存在財務作假行為是事實,對其嚴懲無可厚非,但這些企業客觀上是否存在對美國證券市場規則不熟悉,聽任投行等機構對其粉飾、包裝的因素,而SEC對個中緣由就完全不掌握?
如果從市場規則的技術層面分析,對于資本市場的運作,每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法律、有獨立的司法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由于審計文件可能涉及國家機密,審計機構需要在中國有關部門同意后,才能將此類文件轉交給境外機構。但美國監管機構借“造假門”挑戰中國的司法獨立權,認為SEC有權依照美國法律允許的方式尋求調閱文件。這種“長臂管轄”行為,實際上體現了美國希望繼續維持國際金融市場秩序主導權的目的。
而美國相關法律在對待國內外企業時是否謹守公平開放和一視同仁原則?舉個例子,美國的會計制度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自從美國政府在2009年修改會計準則后,本土企業很少實質性破產。因為按照最新的會計準則,企業負責人可以自由選擇在財務上承認是否實現損益,實際上是為企業清理資產負債表爭取寶貴時間。
瑞幸咖啡事件是給所有赴美上市中國企業的一個教訓,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需認清,在“走出去”過程中,只有加快學習包括美國在內國際資本市場的規則,進行自我提升,企業國際化程度才能進一步提高,屆時即使有人想雞蛋里挑骨頭,也不是那么容易挑到。
監管部門則需在金融改革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讓符合條件的企業能在A股成功上市;另一方面趁此機會仔細考察準備“走出去”的企業,盡量避免不合格企業迂回赴美上市,以致殃及其他中國企業信譽連帶受損。同時,監管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大與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成員的合作,通過多方協議與共同執法,解決跨境監管的協作問題,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寬闊的渠道,共同分享中國經濟穩步向前所帶來的紅利。▲
(作者是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