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歐宇

教學設計,是在實施特定的教育培訓前,對教學目標、任務、原則、環節、課程、師資和評價進行專門的規定和設計。教學設計在教育培訓各項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起著綱舉目張、帶動全局的作用。有效的成人教育培訓實踐,一般都需要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組合、教學過程編排上進行專門設計,以滿足學員的知識能力需求。農民培訓的教學設計怎么干,從什么角度著手,是開展高質量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本文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以下簡稱帶頭人培訓)的教學計劃為例,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討。
帶頭人學員全部來自農業農村一線,來源復雜,素質能力差異較大,年齡跨度也較大。教學設計具有高端定位、時間較短,內容偏宏觀、以直接經驗為主,方式靈活多樣等特征。教學計劃(課表),是一系列教學設計活動的最終結果,是教學目標、原則、思路和內容的具體體現,是開展教學活動、實施教學組織的路線圖、時間表。中央農廣校2018年組織實施了127期帶頭人培訓班,以下選取了四期培訓班的教學計劃作為案例。對農民培訓教學設計進行說明。(見文末表1)
四期培訓班的主題包括創業富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鄉村發展與治理、大學生村官能力與建設。舉辦地點既有東部發達地區,如上海太平村,又有西部欠發達地區,如甘肅前進村,甚至深度貧困地區,如寧夏龍王壩村。各期培訓班的共性特點,一是以“講趨勢講經驗講熱點,不講技術不講操作”“轉思維、拓視野、增信心”等為目標主線,貫穿5天的教學日程安排。二是按照“5堂專題課、2堂經驗傳授課、3堂現場教學課、2堂研討交流課”的比例進行配置,緊密結合培訓主題組織各種師資和教學點資源。三是師資均能按照各課程屬性進行相應配備,如專題課多為管理人員、學者、行業一線專家,經驗傳授課、現場教學課均為農業農村一線從業者。現對寧夏龍王壩村和上海太平村兩地的教學計劃著重進行分析如下。
一、寧夏龍王壩村創業富民主題教學計劃
該教學計劃突顯產業扶貧主線。從2016年開始,帶頭人培訓的重心轉向貧困地區,重點面向農業農村部定點扶貧地區、“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環京津28個貧困縣調訓學員。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于2018年專門批示,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極度貧困地區村干部的培訓比例。龍王壩村具有開展扶貧培訓的獨特地域優勢。該村位于寧夏自治區南部固原市的西吉縣,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該地區是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該村以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依托當地生態民俗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致富作用大,并全部實現了脫貧。對六盤山區四省集中連片貧困帶的學員而言,龍王壩村的資源稟賦條件、鄉土人文環境與他們所在地均一樣,該村的脫貧攻堅經驗可供他們直接學習借鑒。
該教學計劃充分體現了產業扶貧內容:一是第一天的經驗傳授課,由該村村主任焦建鵬講授,他講述的帶富創富歷程,就是一部發揮人才核心作用、引領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鮮活教材。當晚的研討交流課,就白天教學內容組織學員深入討論談體會,并交流學員自身當地的先進經驗。二是第二天下午的專題課,由固原市委講師團講師講授精準扶貧形勢和政策,從更高層面形成對第一天扶貧一線教學內容的呼應。三是第三天全天的現場教學課,組織學員到西吉縣域不同產業的現場點進行觀摩講授,又于當晚談感受體會,從而實現了教學形式從“耳聽為虛”向“眼見為實”的轉換。
該教學計劃將聽、看、談多種形式結合,集中解決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學員“不敢做、不會做”的思想包袱,并針對貧困地區“缺龍頭、缺要素、缺優勢”難題提供現實解決方案。從學員體會看出,他們的收獲直接而富有成效。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階段,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要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更有效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扶智就是幫助貧困人口提高能力和綜合素質,使貧困人口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和創收能力。依托帶頭人培訓課堂,做好貧困地區帶頭人扶志、扶智工作,對打贏脫貧攻堅戰起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和管長遠的作用,也是農業農村部履行部門職能,完成產業扶貧攻堅任務的重要途徑。
扶志和扶智是貧困地區人才培養工作的一體兩面。目前來看,帶頭人培訓對這兩面都能有效落實,能夠幫助貧困地區帶頭人既“壯膽子”又“富腦子”。下一步的教學設計,將進一步發揮中西部地區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作用,深度融合各級各類脫貧扶貧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層次,力求精準設計、立體設計、有效設計,為貧困地區人才培養提供經驗借鑒和培訓范例。
二、上海太平村鄉村發展與治理主題教學計劃
該教學計劃聚焦鄉村治理主題,內容層次豐富,教學特色鮮明。一是兩堂經驗傳授課各具特色。第一堂課由基地所在太平村的村官講解村史,突出該村對進城務工“新居民”的管理服務理念和措施;第二堂課邀請優秀大學生村官講自身遇難題、解難題的案例,講治村工作方法。前者落實帶頭人培訓教學關于“要讓學員了解基地所在村發展經驗”的規定動作,后者多一個角度為學員提供鄉村治理的方法借鑒。二是現場教學安排緊湊。第四天全天的現場教學內容,緊扣鄉村發展現實,提供兩種治理模式的現場點,并由當地村書記現場講解,直觀而生動,對村官學員有直接的借鑒作用。三是注重結合產業發展內容。第二天下午的鄉村旅游與現代民宿和第三天下午的村級農業產業培育,突出新業態新理念的傳授。第三天上午的現場教學,為學員提供現代農業和文旅體驗兩個現場點。
習近平總書記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間,就上海郊區農業作出“堅持發展高效農業,發揮農業多功能性的作用”“符合農村的自然風貌,具有江南水鄉、古城特點的文化風貌要保護下來”重要論述。上海在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實踐中,率先探索家庭農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等改革創新。該教學計劃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論述和上海的創新實踐有機融入到上述教學設計,切實發揮出上海基地的都市現代農業的區位教學優勢。
綜上認為,農民教育培訓的教學設計應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從教學結構與其外部的聯系入手。包括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和產業科技發展水平,教學機構的物質條件現狀。二是從教學結構內部各要素環節的聯系入手。包括教學內容與目的、方法、組織形式間的聯系,知識教學與能力發展間的聯系。三是從各要素環節自身的內部聯系入手。包括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間、學員各種學習形式間的聯系。具體到帶頭人培訓,教學設計應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外部看,應根據人才培養的素質能力要求,學員素質能力,學員關于生產經營、基層治理方面的現實需求入手。內部看,一要科學確定帶頭人培訓在新時期的功能作用、一般教學任務和階段性特定任務;二要科學確定班期主題,課程體系,師資配備,環節組合,教學方式和學習形式;三要將培訓基地軟硬件,現場教學點儲備,以及基地教輔人員能力素質水平,納入教學設計的綜合考慮因素。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