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瑛 楊發蒼
對于中國而言,人口的數量非常龐大,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而城鎮人口與日俱增的發展形勢,使得糧食的供應面臨著十分緊缺的形勢。馬鈴薯作為主要的糧食類型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對于我國甘肅地區而言,大概93%的面積是山地,這當中部分山區的土壤十分貧瘠,缺少必要的灌溉設備,溫度非常低,難以達到很多農作物的發育需要,不過較冷的天氣卻滿足馬鈴薯發育的需要,所以使馬鈴薯的栽種變得可行。為此,系統分析和思考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1、保證種子選用的合理性
對于馬鈴薯品種質量而言,和其自身適應能力緊密相關,關系到最終馬鈴薯的種植產量。所以,為了增加馬鈴薯種植的產量,應該確保馬鈴薯種子選用的合理性。在我國甘肅地區,可以栽種的馬鈴薯品種包含了隴薯10號、冀張薯12號以及新大坪等等,不過上述品種具有熟期太晚的不足,對于甘肅地區來說,冬季馬鈴薯栽種的時間很短,僅為3個月左右,所以,需要選取合適的品種進行種植,考慮到最終的產量、質量、抗病性等不同的因素,以那些具有很高的產量、質量優異、早熟以及良好抗病能力的馬鈴薯種子作為首選。
2、強化種子的科學處理
(1)催芽工作的說明
首先,把馬鈴薯種子進行均勻光照,使各個種薯均獲得足夠的光照作用,加快發芽的速度,大約1-2d實施1次翻動處理,等到馬鈴薯芽生長至大約0.6~0.9cm的時候,即能夠實施切塊。對于此環節,需要規避種薯被光照直射影響,謹防出現霜凍、雨淋等不良情況,同時科學消除種薯當中出現的爛薯與病薯,確保其他種子獲得良好的催芽成效。
(2)切塊處理
等到種薯催芽結束之后,需要運用71%的酒精,亦或者0.4%的高錳酸鉀及時消毒相關道具,接著,應用豎切的方法完成種薯切塊的任務,以確保各個薯塊當中均存在2~3個芽苗。實施切塊的過程當中,需對各個薯塊的重量加以嚴格管控,對馬鈴薯健康地生長十分有益。假如采用機械播種方法,各個薯塊的重量需要處于45~55g的范圍內;如果運用人工播種的方法,各個薯塊的重量需要處于30~45g的范圍內。
3、做好選地與整地處理工作
(1)完成合理選址的任務
由于馬鈴薯更適宜壤土、砂壤土,因此進行選址的過程當中,應將那些土壤團粒構造良好、土壤較為深厚、排澇性能佳且擁有較高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作為首選。
(2)重視選茬工作
進行馬鈴薯的種植的時候,以前茬是大豆、小麥等相關作物作為首選,禁止選取前茬是茄子、辣椒的作物,由于上述作物與馬鈴薯擁有一樣的病害。鑒于馬鈴薯在除草劑方面的敏感性較高,因此,還需要避免選取豆磺隆和普施特等相關的除草劑地塊。
(3)強化整地管理
一般而言,馬鈴薯屬于地下結塊莖的主要作物之一,為了促進植株健康生長,增加最終的產量,應該采用整地處理的方式,確保土壤當中的水和肥發揮出各自的作用,所以加大整地處理的力度十分必要,在此過程當中,應該以旋耕滅茬、起壟施肥以及深翻整地處理等措施為主,具體的整地深度大約35-45cm。
4、注重播種工作的順利開展
進行播種以前,需要參考具體的氣候狀況,保證播種時間的適合性,使馬鈴薯的栽種工作符合相關要求。通常而言,在深度15cm的土壤溫度為8℃的情況下,能夠實施播種。假如處于春天進行播種,需要選取霜凍之前的8天實施。具體的栽種行距應該處于50~65cm的范圍內,株距則處于20~35cm的范圍內,栽種的密度大約3900~4200株/畝;處于春天實施馬鈴薯栽種的過程中,需要起壟處理完畢以后實施開溝,具體的開溝深度處于3.5~4.5cm范圍內,根據有關行距、株距的相關規定,應該合理放置薯塊,確保薯塊的芽苗和溝底保持相連的情況。等到播種結束后,借助土對薯塊予以覆蓋,然后,再覆蓋一層地膜。
5、加大田間管控的力度
(1)加強水分的控制
對于那些便于進行灌溉的土塊而言,假如種植馬鈴薯之后的天氣較為干旱的時候,需要做好澆水工作,進而確保土壤中的水分充足,使馬鈴薯得以出苗。在馬鈴薯的塊莖生長至1.5~3.5cm的情況下,則需要結合具體的天氣與土壤的狀況,及時進行灌水處理。對于結馬鈴薯的后期到收獲之前這段時期,則禁止進行澆水,從而規避出現馬鈴薯爛掉的情況。
(2)嚴格管理施肥環節
針對馬鈴薯而言,屬于喜肥的作物類型,不過當施肥量太高,施肥結構不夠科學的時候,將使廣大農戶栽種經濟成本上漲,無法保證馬鈴薯的質量和最終的種植產量。所以,結合馬鈴薯所處的階段,明確具體施肥量和類型,并制定出科學的土配施肥方案。對于基肥來說,需采用有機肥結合化肥的方法施加,不僅能夠使土壤的有機質與地力得以提升,而且增加了馬鈴薯的種植產量。具體的施肥量則應該結合相關土壤的肥力、馬鈴薯的最終種植產量狀況。
6、重視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科學運用
在甘肅地區,馬鈴薯栽種的面積日益擴大,致使馬鈴薯連作十分嚴重,受到甘肅地區天氣情況的影響,造成很多病蟲害產生,其中瘡痂病是最嚴重的。對于馬鈴薯瘡痂病來說,因眾多病原鏈霉菌導致產生,屬于土傳細菌性病害類型之一,以塊莖作為病害主要位置。通常而言,馬鈴薯的塊莖表皮會產生直徑大約6~7 mm且凹凸不平的黑褐色斑塊。此病原菌處于26~31℃、很低的空氣濕度和堿性的土壤環境當中具有很強的活性,造成瘡痂病的產生。具體的防治方法如下:首先,進行播種之前,需要對種薯進行科學選取,運用O.3%的福爾馬林完成消毒處理,規避出現把病種薯播進土壤的情況。從耕作方式方面,需要播種之前進行深翻土壤處理,使病原菌的生長環境得以破壞,縮減基數。同時利用輪作種植方法,規避和茄科作物實施輪作,讓病害的發生幾率下降。如果馬鈴薯產生瘡痂病之后,應該運用芽孢桿菌6倍液85 L/hm2,能夠發揮出一定的防治作用。而馬鈴薯的蟲害則包含了蚜蟲、地下害蟲以及二十八星瓢蟲等等。通過施撒氟氯氰菊酯藥劑的方式加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蟲;運用施撒蘇云金桿菌和51%的敵敵畏有效防治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蟲害。
從此次論文的闡述與分析當中,不難看出,系統思考與分析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得到有關糧食作物栽培技術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從中獲取到相應的啟發與幫助,以便增強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實際效果,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733102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