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源
玉米高效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將從玉米高效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旨在為日后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一、玉米高效種植技術
1、田間管理技術
提升玉米存活率的關鍵是要做好玉米的田間管理工作,由技術管理人員對玉米的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測,并將植株附近的雜草清理干凈,在清除雜草的環節中,要避免對其它植株造成影響,為了提升除草效果,可以借助除草劑進行清除。玉米在實際生長的環節中,需要一定的養分來支撐,要求此時技術人員對玉米植株的生長情況定期進行記錄,掌握好在幼苗時期的生長特點,并制定出玉米施肥的詳細標準,并在今后的植株管理過程中嚴格按照施肥標準進行施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施肥以及澆水人員的工作壓力。
2、玉米選種技術
玉米選種技術需要對玉米品種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指標進行全方位的考核,避免選擇發霉的種子,要保證種子的完整性,針對破碎的種子要及時的清除,防止對其它種子產生影響。種子的純度以及含水量是提升種子存活率的關鍵,在選種的過程中,要切實掌握好玉米種子的純度以及含水量,將其控制在98%、13%左右為最佳,并在種子儲存的環節中對種子的含水量進行測試。針對含水量較高的種子要對其進行晾曬處理,使之符合種植的標準,控制好晾曬的溫度,對其進行通風,并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定期進行翻動。
3、科學施肥技術
施肥技術是提升玉米產量的關鍵,要在實際的施肥環節中,以玉米種子生長的實際情況出發,將無機肥料與有機肥料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并控制好二者的用量配比,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并對玉米生長周圍的環境進行實時的監測,掌握底肥的施用時間以及順序,為了提升施肥效果,通常選用農家肥,并與適量的化肥進行結合。掌握好追肥的施肥點,針對玉米葉片生長的數量進行追肥,一般在10片左右就可以施加追肥。提升施肥效率需要根據玉米生長的實際情況選擇條施或是穴施。
4、土地平整技術
在玉米播種前需要進行平整土地,可以借助機械進行整地。選擇最佳的位置進行播種,玉米種植一般選擇在平坦的地區進行種植,保證該種植地區土壤肥沃、透氣性較好,并科學的控制好播種的土層厚度,有助于提升玉米植株的存活率。玉米在收獲完成之時,要對其進行滅茬,為來年播種玉米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做好深耕處理工作,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的實際情況對土壤的物理性狀進行研究,有助于防止病蟲害的侵襲。種植玉米地區在經過冬天雨雪的沖刷有助于提升土壤的肥力,為玉米生長提供養分。
二、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1、針對玉米螟病的防治技術
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玉米螟病蟲害時有發生,嚴重時將會降低玉米產量。做好前期的玉米選種工作,注重與種子的抗蟲性能進行研究,盡量選擇抗蟲性能較好的種子進行播種,玉米螟病蟲害不及時發現將會越冬,會在播種玉米的過程中帶來蟲源,不利于提升玉米植株的存活率。為此,為了有效應對玉米螟病蟲害,可以借助秸稈還田的方式進行操作,并根據玉米生長的實際情況情況與赤眼蜂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掌握好赤眼蜂的數量,在最佳的時機進行殺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玉米螟病蟲害對玉米植株造成侵襲。
2、針對玉米大斑病防治技術
玉米大斑病將會嚴重降低玉米的產量,不及時處理將會大面積的傳播,該病蟲害蔓延速度與環境有關,在多雨的季節,其發生概率將逐漸上升。仍然需要在選種的階段對中種子的病菌情況進行實時的掌握,盡量選擇抗菌性強的種子進行播種,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在玉米播種前期對雜草進行及時的清除,可以借助蟲草菌以及殺蟲菌對其進行防治,并根據玉米植株生長的實際情況將苗底部的葉片進行適當的摘除,一般在3片左右為最佳,調整好田間的溫度以及濕度,防止病菌的侵襲,并在玉米收獲之后將秸稈中的危害源進行清除,一般通過高溫發酵的方式進行。
3、針對玉米銹病的防治技術
玉米銹病將會對玉米穗造成影響,降低玉米產量。需要掌握好氮肥的施用量,為了有效提升玉米的抗病性,可以借助營養劑的優勢,根據玉米生長的實際情況,在葉片上進行噴灑。利用三銼酮可濕粉進行噴灑,掌握好其稀釋液的濃度,一般在25%左右,適量的多硫懸乳劑,濃度在40%左右,控制好噴灑周期以及噴灑次數,將其周期控制在2周左右,每次噴灑次數3次為最佳。
4、針對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術
玉米黑粉病主要生長在玉米的葉片上,當蔓延到土壤中時將會降低玉米植株的成活率。為了有效應對黑粉病對玉米造成影響,盡量選用雜交品種進行播種,優化玉米種植方式,并在玉米收獲中處理秸稈的環節中進行高溫處理,將秸稈內部的真菌進行殺除,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深耕處理后對該土壤進行消毒。借助輪播倒茬的方式防止玉米黑粉病的侵襲,將患病的植株要進行隔離處理,實施掌握好玉米產粉的時間點,及時發現存在病瘤的植株,定期對玉米植株生長情況進行記錄,防止對其它植株造成影響。
總之,當前玉米高效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多樣性,針對當前玉米病蟲害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使之提升玉米產量,實現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150030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