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紅
雙斑螢葉甲又稱雙斑長跗螢葉甲,該蟲一直是我縣的次生害蟲,危害輕微。但從2012年后,蟲體種群數量的增加迅速,田間危害一年比一年嚴重,受害面積一年比一年加大,近幾年由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成為我縣玉米生育期主要害蟲之一,對玉米的產量影響很大,一般情況可減產5—10%,嚴重的地塊減產達到20—30%,給我縣玉米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我縣多年通過對雙斑螢葉甲的消長規律及綜合治理進行了研究,基本摸清了雙斑螢葉甲的發生特點,并尋找出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效的控制了雙斑螢葉甲的為害不但可提高玉米的產量,同時也可明顯提高玉米的質量。
一、雙斑螢葉甲發生規律及危害
雙斑螢葉甲又稱雙斑長跗螢葉甲,是鞘翅目中的葉甲類,在我縣為害的作物種類較多,主要有玉米、大豆、馬鈴薯等,喜食為害對象的葉片、花和果穗,蟲體數量多時,嚴重影響為害對象的產量、質量。
1、發生規律
雙斑螢葉甲是一種高溫、干旱型、突發性的多食性害蟲,具有危害作物種類多、危害期長、繁殖快和遷飛性的特點。在黑龍江省1年發生1代,越冬卵第二年春季孵化,在10cm以上的土壤中,春季低干旱對土壤中過冬的卵和幼蟲生長不利。田間越冬卵在5月下旬開始孵化,卵的孵化時間很不整齊,跨度大,一直到7月上旬還有卵孵化。卵孵化時間的不一致,導致幼蟲的發生從5月下旬一直持續到8月,幼蟲共3齡,在土層中主要為害雜草和作物根,幼蟲期一個月左右。6月10日—20日左右,老熟幼蟲開始化蛹,蛹的發生要持續2個月左右。6月下旬可見成蟲,成蟲可持續到10月,成蟲期長達3個多月;成蟲在7月中下旬就開始交配產卵,雌雄一生可多次交配產卵,交尾主要在上午的10~12時和下午17~19時,交尾1~2天以后雌蟲將卵產于土縫中,喜在濕度大的土壤上產卵。剛羽化的成蟲多在地塊外附近的雜草上聚集,大約半個月左右轉至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危害,7~8月進入危害盛期。
成蟲有群集性、趨嫩危害習性,能飛善跳,受驚后迅速起跳或起飛,飛行距離3~5m,甚至更遠,對光、溫的強弱較敏感,晴天多在9:00~11:00和16:00~19:00飛翔或取食,晴天時常躲在植株下部葉片下或花穗中,陰天全天活躍。成蟲首先為害作物柔嫩上部,自上而下取食,田間幼株受害重于成株,夏季高溫干旱有利于成蟲的大發生。地塊邊緣發生重,地塊內部發生輕,田間植株過密高大、通風透光不好、雜草較多的田塊發生危害重。
2、危害特點
雙斑螢葉甲以成蟲群集危害,主要危害玉米葉片,成蟲取食葉肉,葉片變白干枯、皺縮變硬,嚴重影響玉米正常生理代謝功能,8月份咬食啃斷玉米雌穗花絲,影響授粉。也可取食灌漿期的籽粒,引起穗腐。危害嚴重時可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雙斑螢葉甲的成蟲剛遷入農田時呈現點片危害,達到危害高峰即向外擴散,遷入相鄰的農田危害。雙斑螢葉甲對光、溫度的強弱較敏感,中午光線強溫度高時,該蟲在農田活動旺盛,飛翔能力強,取食葉片量大,早晨至晚間光線弱溫度低時飛翔能力差,活動能力差,常躲在葉片背面棲息。
二、雙斑螢葉甲的綜合防治技術
依據雙斑螢葉甲發生、危害規律,統防統治,采取農業防治與化學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
1、化學防治
選用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同時結合葉面肥的施入。由于該蟲的生理特性及發生危害時期,采用高桿噴霧機或無人機進行連片統防統治。
雙斑螢葉甲成蟲發生危害期及時采用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通過兩年來藥劑篩選研究,總結出了用以下藥劑來防治我縣玉米田雙班螢葉甲。從田間藥劑防治效果看,在雙斑螢葉甲發生前期防治藥劑選用安全、低毒、持效期長的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10ml/畝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畝進行噴霧防治。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效果高,見效速度快,藥效持續時間長,生產中,尤其是玉米雙斑螢葉甲發生高峰期,為達到迅速控制蟲害目的,作為首先藥劑,用量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 ml/畝,也可選用480g/L毒死蜱乳油60ml/畝。同時每畝加入尿素 75g、磷酸二氫鉀75g。注重發揮統防統治優勢,集中連片施藥,視發生危害情況用藥1~2次,間隔時間為7天。噴藥時間最好選擇上午10時前和下午16時后,避開中午高溫時間,以免造成人員中暑、中毒。并且,在玉米授粉期間不能施藥。
2、農業防治
(1)作物收獲后旋耕滅茬,降低蟲源基數。
秋季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旋耕滅茬,以便破壞土壤中的越冬蟲卵,可有效降低蟲源基數,減少第二年幼蟲來源。
(2)及時清除田邊雜草,減輕危害。
要及時清除地塊及地塊周邊的雜草,減少雙斑螢葉甲棲息植物和食料來源。
(作者單位:161299 黑龍江省富裕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