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祿勸海拔在740-4000m之間,農作物以玉米、水稻、馬鈴薯等為主。其中水稻是農業生產重要作物,水稻種植效益對區域農業生產效益具有直接影響。但是水稻稻飛虱蟲害的出現,對水稻種植效益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因此,對水稻稻飛虱的防治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祿勸縣水稻每年種植面積在4.53萬畝以上,而水稻稻飛虱為重大災害之一,對水稻作物安全造成了較大影響。因此,本文以祿勸縣水稻稻飛虱危害為切入點,闡述了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技術。
一、水稻稻飛虱危害
水稻稻飛虱主要包括白背飛虱、灰飛虱、褐飛虱等幾種類型,其中褐飛虱、白背飛虱具有遷飛性,分別發生于海拔1400m以下水稻種植區、890-2000m范圍內;而灰飛虱主要發生于海拔1400-1650水稻種植區。對于海拔在1800-2200之間的云南高寒山區,主要危害稻飛虱類型為白背飛虱,其常年遷入峰值在五次及以上。特別是水稻生長中后期,蔓延速度較快,控制難度較大,一旦防治不當,就會造成水稻減產,甚至促使個別水稻田出現“穿頂”、“絕收”情況。
二、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技術
1、加強農業防治
首先,考慮在稻飛虱主要危害雜交水稻,為消滅初始稻飛虱蟲源,在農業生態系統格局設置時,可以在消滅稻飛虱越冬蟲源基地的基礎上,選擇雜交水稻、常規水稻混合種植模式。
其次,根據現有水稻品種,可以選擇耐蟲性能優異且產量較高的水稻品種,如汕優、II優、D優系列雜交抗性組合,或者II優838、82-2抗性品種。在上述品種種植之前,應選擇小塊稻田進行相關品種抗稻飛虱能力測試,以達到良好的稻飛虱危害農業防治效果。
最后,恰當的肥料管理,可以在控制水稻秧苗貪青徒長的基礎上,創造稻田蜘蛛等稻飛虱天敵生長環境,達到良好的稻飛虱防治效果。因此,在水稻種植期間,基于祿勸特殊的地質環境,應貫徹重施基礎肥料、早施追肥、有機肥與復合肥輪流施加的原則,合理調控磷肥、氮肥、鉀肥比例,保證中層肥效果。必要情況下,可以適當推遲氮肥施加時間,結合薄膜育秧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改善水稻生長調節,為稻飛虱防治奠定基礎。
2、應用高效低毒農藥
針對稻飛虱的危害特點,可以選擇對環境友好的高效低毒害農藥,依據輪換使用、定量使用的原則,遏制稻飛虱病蟲發展。常用的高效低毒害農藥主要為24.5%噻蟲嗪、18%呋蟲胺懸浮劑、12.5%烯啶蟲胺水劑、45%吡蚜酮、22.5%噻嗪酮、65%吡蟲啉及復配制劑等。其中在24.5%噻蟲嗪應用時,應控制每畝用藥物劑量為1.5g,在白背飛虱若蟲孵化高峰期、水稻齊穗時期,利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每畝均勻噴施藥液。需要注意的是,為保證施藥效果,可以在施藥前,向水稻田內灌入潔凈水分,控制水稻田內水深在10.0cm左右,維持120h。在水稻田內水分自然下落完畢后,進行藥物噴施。若需要與其他藥劑聯合使用,則應用塑料薄膜,將水稻遮蓋隔離,以避免藥液干擾對施藥效果的影響。
在18%呋蟲胺懸浮劑應用時,應在水稻抽水期,或者白背飛虱處于2齡-4齡若蟲高峰期,在上午選擇背負式噴霧器,利用莖葉噴霧法,每畝用18%呋蟲胺懸浮劑20.0mL,與50kg水混合后,均勻噴施。
在12.5%烯啶蟲胺水劑應用時,應選擇有效成分含量為15-30g/畝12.5%烯啶蟲胺水劑,在白背飛虱若蟲繁殖期均勻噴施;而在45%吡蚜酮可持續分級應用時,應每畝選擇35g與恰當水分混合,均勻噴施;在22.5%噻嗪酮、65%吡蟲啉及復配制劑等應用時,可以每畝采用20g-25g,與60.0-65.0kg水分混合后,于水稻拔節孕穗期即第四代主峰稻飛虱低齡若蟲發生高峰期,進行均勻噴施。
3、合理利用生物物理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依托稻田生態系統,保護并利用蜘蛛、草蛉、鳥類、捕食性瓢蟲、蛙類等稻飛虱有益天敵,降低稻飛虱危害。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在稻田內進行魚類或者鴨禽類養殖,以進一步提高稻田生物多樣性,達到良好的稻飛虱防治效果。除此之外,考慮到祿勸特殊自然環境,多數稻飛虱天敵無法在高寒冷涼地區生存。因此,水稻種植戶可以選擇昆蟲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粉質擬青霉、環鏈擬青霉等,控制稻飛虱種群數量。
基于稻飛虱成蟲趨光性,還可以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黃板、太陽能殺蟲燈,監測、誘殺稻飛虱成蟲。在具體防治過程中,可以選擇稻飛虱特別是白背飛虱成蟲猖獗時刻,在沒有風雨及月光的夜晚,將黃板懸掛在水稻植株6cm左右位置。或者每間隔一定距離進行太陽能殺蟲燈、頻振式殺蟲燈懸掛,以達到良好的稻飛虱成蟲、若蟲誘殺效果。
綜上所述,稻飛虱具有類群龐大、植食、體型小、遷飛性特征,其在每年十月份左右會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對云南水稻造成重大危害。因此,為了最大程度限制稻飛虱對水稻作物影響,水稻種植戶應根據冬季稻飛虱分布特點,結合區域水稻種植情況,綜合利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防治技術,構建全方位水稻稻飛虱防治體系,保證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
(作者單位:651500云南省祿勸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