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河 張金霞 劉敬俊
火龍果,2010年5月由山東臨沂費縣正旺合作社引種試種,2011年開花結果,引種成功,2014年667㎡產量2400kg。豐產性、適應性強,易栽植,果實香甜新鮮,口感上乘。
火龍果原產于中美州熱帶地區,我國種植僅20多年,且只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區,北方保護地栽培實屬罕見。2010年5月引種臺農大紅火龍果,2011年開花結果,2014年667㎡2400㎏,引種成功,經近10年的栽培種植,總結積累了一套適合北方種植的優質栽培技術。
一、試驗地概況
實驗地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杏山嶺村東,該地海拔112m,全年無霜期197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3.1~13.9℃,年日照2532.1小時,年降水量819.3mm,土壤PH值為6.3,適宜栽培,種植戶為山東費縣正旺果蔬種植合作社社長劉敬俊。
二、主要性狀表現
在臨時地區,火龍果5月下旬開花,7月初第一茬果子成熟,果實長圓筒形,平均單果重400g左右,成熟時,果皮鮮紅有光澤,果肉紅色,內有黑芝麻狀種子,較軟可食用。果肉細膩多汁,中心糖度23.6%,邊緣糖度18.7%,果皮薄易剝離棚內無昆蟲,應在夜間人工授粉。火龍果約在種植后11個月開始掛果,次年進入初結果期,三年后進入盛果期。每年5~12月開花十余批,每株每年可掛果十余個,按667㎡種植1000株計算,年產量不低于2500~3000kg。
三、溫室大棚
1、溫室大棚的搭建
棚室后墻高3.5m以上,前沿高1.5m以上,跨度約10m,東西向約60m~120m溫室大棚建成后,每畝地用至少3000㎏腐熟有機肥,100㎏過磷酸鈣,均勻撒到地面后旋耕。
2、溫室大棚起壟、立架
按南北方向起壟,高度30㎝左右、壟寬1.5m,壟溝1~1.5m寬。在1.5m寬畦面上,南北方向居中栽植立柱,用于架起火龍果。用一架雙行栽培模式,雙行之間寬度0.5m之內。栽植前按照株距一米三棵綁扎小拇指粗竹竿于架上。順架桿方向,在小竹竿內側開深度5~7cm淺溝備用。
四、溫室大棚的栽培技術
1、定植
在大棚內火龍果一年四季都可栽植,但最佳時間為3~5月,栽植時把火龍果苗放入已開好淺溝的小竹竿內側,栽植深度為3~5cm埋住根即可。定植密度每667㎡栽植1000~1200株。主栽品種臺灣大紅,授粉品種為蜜龍,定植后澆一次大水,以澆完后畦表面不積水為宜,約45天,可少量使用氮肥,隨水沖施,以利于枝條快速生長。
2、溫濕度調控
緩苗期內,棚溫應在15~35℃。緩苗后,應在20~35℃。開花前期,棚溫15℃~28℃。結果后,控溫在15℃~32℃,可提高火龍果的糖度。棚內濕度60%~70%為佳,過高枝條易腐爛。
3、修剪整枝、授粉、定果
定植一個月后,當苗生長至高出架桿10cm時,在高出桿3~5cm處打頭,促其萌發3~4側枝,當側枝日漸豐滿、呈深綠色后會逐漸下垂,在下垂側枝距地面約30㎝即可掐尖打頭,而后經約4個月的生長即可出現花蕾,形成結果枝條開花結果。每株一般留15個側枝,一般在晚7點后開花,次日早7點左右凋謝。需在晚8點后,用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一般每根枝條間隔20㎝留2個果,為了保證單果品質,每根枝條最好只留1個果。隨著新枝的萌出,掛果枝兩年后可逐漸剪除,重生新枝,蓋膜后棚內濕度增大,不再作修剪,避免刀口無法風干造成腐爛。
4、肥水管理
春季生長期40天左右以有機肥、氮肥為主一次,夏季萌蕾和開花后以有機肥和磷肥為主,各施肥一次,開花后30天果實成熟,在20天時應少施些含鉀、鎂的肥料,能增加果實的糖分。秋末蓋膜前后停止施肥,避免因休眠期養分過剩,枝條刺座處萌芽過多,既增加工作量,又影響來年產量。在11月下旬,施一次有機肥1000~1500kg。
火龍果雖喜潮濕,但根部不易長時間浸泡,因此雨季應防積水,最佳生長是25~35度,濕度應保持地表3cm以下,土壤達到手攥成團為宜,蓋膜前應澆透一遍越冬水,蓋膜后不是太干不宜再澆大水,避免濕度過大,造成腐爛。
5、葉面追肥
花芽分化期、果實膨大期葉面追肥,噴施0.3%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溶液,每15天一次,也可結合防治缺素癥,加入鎂、鈣、鉬等微量元素。
6、病蟲害防治
火龍果北方溫室種植,高溫少雨,加之選擇無病無菌的種苗,除蝸牛、螞蟻外,尚未發現其它害蟲,如若發現有腐爛的枝條,及時剪除,基本不用打藥。
(作者單位:1.273400山東省費縣果茶中心;2.273400北方火龍果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