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剛


貴德縣內黃河由西部向東貫通流向東部,貫穿貴德縣的5個鄉鎮,周邊山環,拉脊山、神寶山等,全縣地形周邊高中間低,形成了獨特的小盆地地形,加上盆地中部黃河灌流,土壤肥沃,河陰、河西和河東三河地區是整個貴德縣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尤其是麥類作物非常適合在該地區生長,尤其是河西鎮,全境有黃河貫流,距離縣政府駐地非常近,只有不到三公里,交通便利。本次試驗選址在地理坐標北緯35°55′,東經10°74′的瓦家村,第一該村具有種植麥類的土壤、水熱條件,第二又距離縣府較近,方便工作開展。以下就是具體的試驗。
一、試驗目的
為了提高產量,盡快將新育成品系轉化為生產力,測定參試品種在大田生產條件下的增產潛力,適應性和抗逆性,確定其適應地區和在生產上的利用價值,以便審定、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二、參試品系、試驗地點
參試品種(系)2個,代號8238、中麥175(CK)。
試驗地點為貴德縣河西鎮瓦家村,該村距離河西鎮鎮政府駐地南13公里,海拔2550米。
三、試驗設計、種植管理
試驗采用隨機排列,二次重復,小區面積200平方米,播種量按照我縣實際確定為27.5公斤/畝,田間種植排列圖如下(圖一):
2019年9月15日進行了田地整地,9月25日播種,磷酸二銨作種肥30公斤/畝,撒施后旋耕,采用人工手溜種植,每小區播種量按我縣常規播種量每畝27.5公斤計算,每小區播種量412.29克;10月9日澆灌種水,10月26日出苗,出苗較整齊,12月10日澆灌冬水,2019年3月15日澆灌返青水,并追施尿素17.5公斤/畝,撒施混合肥20公斤/畝,5月13日、6月22日兩次人工除草,7月26日收獲。
四、產量結果
從產量結果表分析,參試品種(系)8238品種小區平均產量103公斤,中麥175品種小區平均產量127公斤,折合畝產量8238品種為346.84公斤,中麥175品種為426.88公斤,詳見試驗品種(系)產量表(表一)。
綜上所述,中麥175顯然要比8238更適合貴德地區種植。
(作者單位:811799青海省貴德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