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羊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養羊是農村的支柱產業,但是傳統放牧養羊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放養改為圈養,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因此母羊的產羔率成為關鍵性技術,以下就提高母羊產羔率及其飼養管理技術提出我幾點看法。
一、種用母羊的選擇
種羊的選育十分重要,是影響羊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羊只選育的好壞對經濟收入有直接影響。種羊的選育選配的,為了提高母羊產羔率首先應該根據遺傳學原理,選育優秀的品種才能多產多胎。在種公羊應該查看其父母、和祖父母是否具有多胎多產基因。如小尾寒羊、湖羊就有多產多胎遺傳基因;其次要考慮選育種羊的父母代泌乳、哺乳性能、護仔能力、羔羊成活率等遺傳因素;其三考慮選育父母代羔羊增重快,抗病能力強。
二、加強母羊的營養
母羊在配種前飼養,也就是母羊空懷期間的飼養。這個時期分為兩種,一是母羊產羔斷乳后體質恢復期間;二是育成母羊在配種前的飼養。這兩個時期的飼養營養略有不同。產后母羊空懷期間增加優質牧草和優質精料增加體質,促進排卵。但是不能使母羊過肥,不利于排卵配種。飼料選擇多增加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育成母羊在應限制飼料量,減少能量飼料添加過多防止過肥。有條件的舍飼羊場應該增加運動。
三、搞好母羊的管理
羊只管理在舍飼中十分重要。羊是群居動物,但是在群體中,不是同群或不熟悉相互打架爭食。對于體質柔若經常被欺壓,采食減少,膘情很難恢復影響后期的配種發情。所以在羊群管理上一定要按體質強壯、大小、老弱等進行劃分圈舍。對于體質過弱應該設獨立圈舍,單獨飼養。只有這樣是保證母羊提高產羔率的必要條件。
四、 采用新技術來提高母羊繁殖率
現代養羊技術發展很多技術比較成熟,通過應用藥物促進母羊發情排卵,增加母羊產羔率。
1、 雜交優勢的利用
應用國內多羔羊優良品種作母本與國外的肉用羊為父本進行雜交,以改良本地羊產肉率低特性。如用波爾公羊、杜泊,與本地山羊,或當地小尾寒羊進行雜交;還用莎能公和湖羊與本地母羊雜交。能改良當地羊產肉品質,又能培育出早熟、多胎、發情率高等特點,最主要是能夠提高母羊產羔率。產羔率應該控制在200%左右,過高會影響羔羊成活率,主要是母羊產乳量滿足不3胎。
2、利用超數排卵技術
超數排卵分為兩方面內容,注射孕馬血清或絨毛促性腺激素是在配種前用。在母羊發情前3-5天時注射,并按著說明計算。另外應用中藥添加飼料中,方劑: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當歸、雞血藤等,連續應用5-7天。在發情周期來臨之前7天應用效果顯著。
3、合理應用生物學技術
生物學技術現在研究比較廣,應用起來比較實用,其主要方法利用公羊放到母羊舍進行挑逗,刺激母羊發情排卵;另外研究表明減少母羊光照時間促進發情排卵。在我國傳統養羊方式多數體現出上述兩種技術特性。傳統養羊放牧,羊群中經常方有公羊,并且放牧回來及時圈入舍中,舍內封閉,不見陽光,羊舍密度大室內溫度高。
五、 建立母羊兩年三產體系
羊場每只母羊兩年三產是一項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充分發揮母羊產羔率高,胎次頻率科學合理。
1、 羊場兩年三產生產設計思路
母羊三年兩產8個月產羔一次,這母羊產后1個月恢復和配種,懷孕5個月,哺乳期2個月,所以該生產體系設計固定的配種和產羔計劃。當年9月份配種,次年2月產羔,5月再次配種,11月產羔,第三年2月配種。以此類推。由于母羊生產密集必須保證營養豐富,才能滿足生產順利執行。
2、 兩年三產中技術措施
母羊發情排卵是有明顯的季節性,按著生產計劃要求,使母羊群體統一,進行發情調控。我們經常應用的方法,母羊泌乳期1.5-2個月根據羔羊體況調節,斷乳后給母羊陰道埋栓,15天后撤栓注射孕馬血清發情后配種,次日再配種一次。應用中藥時間掌握不夠準確。還有注射前列腺激素法,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法,還有用雙胎素,雙胎疫苗等方法很多均可選擇。
總之,養羊是農民致富的一條門路,促進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了滿足人民對羊肉的需求量,增加養殖飼養量。但是傳統的飼養方式由于飼養過大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要提倡現代圈舍舍飼養羊。現代舍飼養羊,要比傳統飼養方式成本要高,為降低成本必須提高產羔率,利用發情敏感科學手段羊只的生產性能。應該大力推廣人工受精技術、同期發情技術、超數排卵技術、胚胎移植技術等先進科技。
雖然現代養羊技術能夠滿足集約化生產需求,但是傳統養羊也有很多優勢。傳統飼養方式優點是羊群中有公羊隨時配種,發情率高。還有農戶羊舍窄小封閉好,圈舍不清糞,發酵產熱是對于北方冬季是天然溫床,羔羊活率高。建議現代舍飼養羊應繼承傳統優良養殖方式,廢除陳舊飼養方式,更好促進養羊事業發展。
(作者單位:122425 遼寧省建平縣羅福溝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