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肖 李先加 仁青多杰 李啟恩



摘 要 目的:對藏藥材日官孜瑪的基原植物進行考證。方法:通過對記載日官孜瑪的歷代藏醫藥相關文獻進行考證,結合實地調研和考察,確定其基原植物,并對日官孜瑪用藥混亂的原因進行分析。結果與結論:歷代藏醫藥權威文獻對日官孜瑪的記載較清晰,無混亂現象;但近代漢譯版藏醫藥文獻中收錄的來源植物較為混亂,涉及3個科5個屬的15種植物,如尼泊爾黃堇、無尾果、羽葉點地梅等。日官孜瑪用藥混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該藥材資源分布的局限及各地方藏醫藥工作者就地取材或參考不同文獻所致。目前,一般認為尼泊爾黃堇為其真品,尖突黃堇和金球黃堇亦被基本公認是其基原植物;多葉紫堇和粗梗黃堇等紫堇屬近緣物種能否作為其基原植物值得探討和深入研究;報春花科和薔薇科植物作為日官孜瑪使用不符合歷代藏醫藥文獻記載。
關鍵詞 藏藥;日官孜瑪;基原考證;尼泊爾黃堇;尖突黃堇
日官孜瑪(藏文:
1 近代漢譯版藏藥文獻記載
藏藥材用藥混亂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級藏藥標準,尤其是漢譯版藏藥著作對該藥材的收錄名稱,以及近代藏藥文獻中對該藥材名稱的漢語翻譯。筆者通過對近代藏藥標準、漢譯版藏藥著作以及藏漢對照形式收錄藏藥材名稱的藏文文獻進行分析發現,目前藥材市場上作為藏藥材日官孜瑪流通和使用的所有植物均能在近代藏醫藥漢譯版文獻中找到依據。統計結果顯示,現有文獻記載中可作為藏藥材日官孜瑪的植物共有15種,分別來自罌粟科、報春花科、薔薇科等3個科的紫堇屬(Corydalis)、羽葉點地梅屬(Pomatosace)、委陵菜屬(Potentilla)、無尾果屬(Coluria)和羽葉花屬(Acomastylis)等5個屬。其中,《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1995年版)收錄的扁柄黃堇,其學名為尖突黃堇(C. mucronifera)[4,6];《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記載的長葉無尾果和《藏藥志》記載的無尾果屬同一植物,即長葉無尾果為無尾果(C. longifolia Maxim.)的別名[7];《青藏高原藥物圖鑒》中記載的白里金梅為三葉委陵菜(P. freyniana Bornm. var. freyniana.)[8]。此外,《中華藏本草》記載的粗梗紫堇和《新修晶珠本草》記載的西藏紫堇在《中國植物志》中未檢索到具體的物種和拉丁名稱。由于紫堇屬植物分類中“紫堇”和 “黃堇”存在混用現象,故筆者認為《中華藏本草》記載的粗梗紫堇和《新修晶珠本草》記載的西藏紫堇很可能分別為《中國植物志》中的粗梗黃堇(C. pachypoda Hand.)和西藏黃堇(C. tibetica Hook.)。但《新修晶珠本草》記載的扭果紫堇和粗莢紫堇未能考證出具體拉丁名稱。近代漢譯版藏藥文獻中記載的日官孜瑪來源植物詳見表1。
2 日官孜瑪的實際應用情況
經筆者親自走訪藏藥材集散地和大型藏藥企業,以及向各地方藥廠物料負責人及藏醫院制劑生產負責人致電和微信傳圖等方式調查發現,當前實際應用中作為藏藥材日官孜瑪用藥的植物主要有:尼泊爾黃堇、尖突黃堇(扁柄黃堇)、金球黃堇、羽葉點地梅和無尾果等5種。上述品種在使用方面顯示出了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在西藏,以拉薩市為中心的山南市、日喀則市和林芝市只使用尼泊爾黃堇;昌都市和阿里地區主要使用尼泊爾黃堇,但其中部分地區也使用尖突黃堇;那曲市除使用尼泊爾黃堇和尖突黃堇外,還使用金球黃堇。在青海,主要使用尖突黃堇,但在藥材市場也不乏見到以羽葉點地梅和無尾果作為日官孜瑪銷售。在四川,主要使用尼泊爾黃堇和尖突黃堇,但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也有使用羽葉點地梅和無尾果的情況,經追蹤后得知該藥材由青海藥材市場流入。而在云南,則將尼泊爾黃堇和尖突黃堇作為日官孜瑪上品使用,將多葉紫堇和粗梗紫堇作為下品使用。
3 日官孜瑪的基原考證
筆者對7~21世紀有關日官孜瑪藥材特征描述的12部代表性藏藥本草文獻[12,16-26]進行考證,得出日官孜瑪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如表2所示):(1)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2)生于高寒石山的砂礫、水邊和草甸間;(3)分布于西藏、青海和新疆的高寒山區;(4)葉藍色伴紅色光澤、長1.5~3 cm,緊貼地表生長,呈蓮座狀;(5)花黃色,生于根葉結合處,總狀花序,簇擁在葉中間,呈傘房狀;(6)直根系,一般無側根,細長,色紅;(7)莖不分枝或少有分枝;(8)種子近圓形,黃褐色,直徑約2 mm;(9)葉和花上常有露珠;(10)氣味香,味苦。根據以上特征,能確定日官孜瑪的來源植物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排除報春花科和薔薇科植物為日官孜瑪的可能性。在當前作為日官孜瑪使用的罌粟科植物中,同歷代藏藥本草文獻描述特征相符程度最高的是尼泊爾黃堇(如圖2所示),其次是尖突黃堇和金球黃堇(如圖3所示),且其中唯尼泊爾黃堇的根為直根系、無側根、表面呈紅色,生長在高寒石山的砂礫、泉水邊及高寒草甸的斑禿地(如圖2A~D)。因此,可確定尼泊爾黃堇為日官孜瑪真品。
[ 4 ]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3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60.
[ 5 ] 林茂,劉欣,方起程.尼泊爾紫堇化學成分的研究[J].植物學報,1986,28(1):91-93.
[ 6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S]. 1995年版. 1995:115.
[ 7 ]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160.
[ 8 ]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7.
[ 9 ]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藥物圖鑒[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73:418-424.
[10] 楊競生,初稱江措.迪慶藏藥:下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573-574.
[1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藥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350-352.
[12] 噶瑪群培.甘露本草明鏡[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413-414.
[13] 羅達尚.中華藏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98-99.
[14]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藥物研究所.中華本草:藏藥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44-344.
[15] 羅達尚.新修晶珠本草[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15-317.
[16] 嘎務.藏藥晶鏡本草[M].2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281.
[17] 亨蒂嘎巴.度母本草[M].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編校.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110.
[18] 白若雜納.本草綠松石串[M].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編校.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52-53.
[19] 白若雜納.詞義注解五部[M].尕藏多杰,整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39-143.
[20] 玉妥·薩瑪云丹貢布.玉妥本草[M].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編校.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230-231.
[21] 德斯·桑杰甲措.藍琉璃[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86.
[22] 達木曼然巴.甘露要義八支秘訣解析[M].措如·羅追加措,整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3.
[23] 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374.
[24]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藏醫藥大辭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57-857.
[25] 西藏藏醫院藏醫藥研究院.中華藏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27-729.
[26] 格桑頓珠.藏藥金穗本草詮釋[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38-39.
(收稿日期:2019-11-01 修回日期2020-02-06)
(編輯:孫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