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山東省肥城市實驗小學,山東泰安 271600)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但很多教師把重心放在了理論知識傳授方面,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與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進行改革,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而打造靈動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情境,特別是新課。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課是學習計算器,但有位教師在課堂一開始不是直接使用計算器為學生演示,而是先進行情境導入:“同學們去過泰山嗎?泰山作為五岳之一,非常出名,那泰山最出名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泰山古樹。”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圖表來展示泰山古樹的數量統計表,如泰山紅門有3999棵古樹,中天門有927 棵古樹,南天門有1895 棵古樹。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計算這幾個地方共有多少棵古樹。學生的計算能力有限,而且本身對數學知識掌握得不夠深入,很難計算出結果。這時教師可以提出計算器的概念,針對某些算式中數目較大、計算較麻煩時,可以使用計算器來計算。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學生也能通過教師的引導學會使用計算器,對于某些大數字,學生直接使用計算器,提升了學習效率。這樣一來,學生不會因為很難計算出結果而感到焦頭爛額,計算器的實用性讓課堂更加靈動、輕松[1]。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為了打造靈動的數學課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接觸這些抽象知識時不會感到困難。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現代教學工具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學習資源來開展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散學生的思維,讓講解的知識更加生動具體。例如,教師在教學“平均數”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幻燈片來展示三排小球,第一排六個球,第二排七個球,第三排兩個球,之后讓學生思考如何移動才能讓每一排的小球同樣多。經過思考,學生將每排變成了五個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總結出幾個不相等的量,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移多補少得到相等的數,我們把這個相等的數叫作這幾個數的平均數,從而使學生快速了解地平均數的概念。
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需要講解的內容清晰展現出來,讓知識點更加直觀,改變了之前只能通過口頭轉述信息的方式,讓教學變得更加高效簡單。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外,還需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輕松解決數學難題。例如,小學階段都會學習多邊形,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個三角形框架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動手拉一拉,然后讓他們講解自己發現了什么變化。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會發現三角形框架沒有變化,但四邊形框架已經變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并可以提出幾點線索和關鍵詞,最后學生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結論。認識了三角形的類型后,教師再講解角的種類,在課堂上直接提問學生:“你們知道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鈍角,什么是銳角嗎?”教師可以通過課件讓學生觀察這幾種角的區別,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討論,最后得出這幾種角的區別。
為了打造靈動的數學課堂,教師一定要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充分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外,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相關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索與求知。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學習知識,還可以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
很多時候教學過程比較乏味的原因是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課堂互動,缺少課堂討論,導致課堂數學活動死板無趣。要想打造靈動的課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針對某一話題進行合作探究,從而得出結論。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很難直接解決問題,但是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他們就可以一起解決問題。小學課本中有一課是觀察物體,需要學生從不同方向進行觀察,得出自己的觀察結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5 塊積木搭成一個形狀,然后邀請三位學生從正面、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說說自己看到的形狀。其他學生可以猜測三位同學看到的是什么形狀的。接著為了驗證學生的結論,教師可以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并分發積木,讓學生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進行觀察,并進行小組交流,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馬虎敷衍是因為他們無法找到有趣的事情,如果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好勝心較強的這一心理特點,在班級內開展競賽,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他們對數學的熱情。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內舉行數學競賽,針對小數加減法和乘法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計算解答,解答最快、結果最準確的學生獲勝。對于那些在競賽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比賽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激發了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更愿意學習數學;對于那些在競賽中表現不佳的學生,則會激發他們求勝的欲望,讓他們不斷提升自我,期待自己能在下次數學競賽中取得佳績。這樣的方式能讓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也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不斷提升。
總而言之,學習數學也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打造輕松靈動的課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數學水平和個性特點,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