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連
(廣州市白云區金沙小學,廣東廣州 51008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綜合性學習與識字和寫字、閱讀、寫作及口語交際一起構成了語文教學五個方面的內容,但綜合性學習是一個特殊的學習領域,與其他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不在同一層面上,不具備較單一的內容目標[1]。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等學科特點。但根據對教學現場的觀察,以及在教師素養大賽上,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解與實踐,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并不理解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不重視對語文綜合性的教學和研究,忽視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筆者通過不斷研究、解讀教材,結合我校提出的“自主自省”課堂,努力尋找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人際交往等能力及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三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是部編版教材在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圍繞“中華傳統文化”主題,本單元選編了一組課文:《古詩三首》《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三組課文中間穿插編排了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的編排體現了如下特點。
(1)將課文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從課文學習中了解傳統文化,多方面感受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單元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選編了一組課文,學生可以通過朗朗上口的《古詩三首》了解傳統節日的禮俗、景象及與之相關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紙的發明》介紹了中國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趙州橋》介紹了中國古代重要的建筑成就;《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了中國古代重要的藝術成就。教材力求通過本組課文,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增強文化自豪感。
(2)將語文要素運用到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學生通過精讀課的閱讀教學,結合課后題在“交流平臺”中對要素及方法進行梳理,最后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展示環節,選擇一個傳統節日,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或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循序漸進,逐步提出綜合實踐的要求,并用泡泡和表格的形式提示活動的途徑和材料的記錄方式等,讓學生對綜合性學習形成初步了解,讓學生有據可依,降低活動難度。
(4)通過整合資源,展示活動成果,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以時間先后為序,選取了表現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節日習俗、景象、情感的三首古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使學生通過讀懂詩句感受古詩描繪的節日氣氛,了解古詩涉及的節日風俗習慣,將課文學習與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課文也是開展本次活動的資源。教師通過活動提示,提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了解中華傳統節日。這是學生第一次開展語文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在開展活動的方式方法上還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因為我校已開展了一段時間的“自主自省”課堂,因此,小組成員可按照原本的分組進行,并制訂簡單的活動計劃,此環節通過組長組織并討論完成,教師提出明確的討論內容,如每組選兩個傳統節日進行了解,收集資料,并確定哪位學生負責哪部分,計劃用哪種方式開展活動,用什么方式記錄等(見表1)。組員之間既要有合作,又要有分工,還要有自主完成的部分。學生可以在討論后完成表2。

表1 小組學習任務

表2 綜合性學習
在了解可以從哪些渠道收集資料,重點收集哪些方面資料后,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但“放手”不是“放任”,在單元的第二次活動提示中,我們可以通過檢查表格,了解小組交流開展了哪些活動,了解了哪些傳統節日等。學生可參考小泡泡中的提示,討論需要補充哪些資料,怎樣展示活動成果。教師應通過過程性的干預和指導,為學生堅持自主開展綜合性學習奠定基礎。
在展示前,教師先安排好各小組成員座位,把六張課桌拼接在一起,明確評價展示活動成果的標準,依據標準進行針對性的評價。評價標準體現在組員之間、師生之間和小組之間。

表3 組員互評評價表
明確評價標準后,教師先發放小組組員互評評價表(見表3、表4),小組成員討論完成后并上交。接著學生按抽簽的形式進行小組展示,小組互動評價。
在小組展示匯報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小組展示互評表進行及時總結和點評,讓下一組展示的學生學習改進,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表4 小組展示互評表評價表
最后進行本次活動的總結,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中的收獲。教師表揚表彰活動表現最優秀的前3組,并指各小組在出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合理地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在綜合性單元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時間和精力不足,筆者可能有所疏漏,希望廣大教育同人加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