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1938年春發生的臺兒莊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巨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勝利信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驕狂氣焰,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高度評價,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在臺兒莊戰役的策劃和組織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各級黨組織從多方面給予了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共地下黨員直接參加了臺兒莊大戰,他們有的是高級軍官,在戰役指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是中下級軍官或士兵,他們在戰斗中勇于擔當,不怕犧牲,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劉培植就是其中一個,他表面是國民革命軍第51軍的一名傳令兵,實則是51軍黨的工作委員會(簡稱軍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在危急關頭,他挺身而出,發揮了共產黨員中流砥柱的作用,阻止了部隊潰退,扭轉了一次戰斗的敗局。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王任重在劉培植的回憶錄《鐵骨春秋》的序言中說:“(劉培植)在黨的領導下,機智頑強不怕犧牲,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各個不同時期復雜艱巨的任務,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
劉培植,1917生于陜西省宜君縣堯生鄉東舍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正在上高級小學的劉培植假借販賣酒香為名,在龍坊鎮找到了紅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剛剛16歲。入黨后,他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宜君縣高小以學生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建起了宜君縣第一個黨支部,發展黨員,為紅軍傳遞情報,組織“秘密讀書會”,曾因鬧學潮兩次入獄。
1935年夏,劉培植高小畢業,與四位同學以求學為名,經過艱難險阻,巧妙躲過國民黨軍隊的盤查,來到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洛河川的閻家灣,見到了他的入黨介紹人。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親自與他談話,贊揚他們的革命行動,鼓勵他們加入紅軍參加戰斗,努力鍛煉自己。之后,劉培植被分配到邊區政府經濟委員會任經濟建設科科長。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邊區政府的建設中。
正當前方紅軍反“圍剿”斗爭勝利進行的緊要關頭和根據地經濟建設不斷發展之際,部分“左傾”分子在陜北蘇區搞起“肅反”運動,一些紅軍干部、戰士被無辜殺害,劉志丹被逮捕入獄,習仲勛成了“富農路線”的代表被抓了起來。習仲勛被關押在一間四面透風的破屋子里,缺衣少蓋,天氣漸漸冷起來,看到這種情景,劉培植于心不忍,就偷偷送去了一條氈絨毯子。“肅反”負責人戴季英得知后十分惱火,把劉培植叫去大聲訓斥道:“你怎么給反革命送東西!”劉培植沉默以對,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劉志丹、習仲勛這些久經考驗的革命同志怎么一夜之間變成了反革命?年紀輕輕的劉培植也成了懷疑對象,后來,由于中央紅軍即將到達陜北,他才沒有被審查。
1936年初,黨組織派劉培植到陜甘省委白區工作部工作,主要負責做爭取東北軍的統戰工作。西安事變后,劉培植參加了中共中央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東工委),在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等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被釋放回到南京,將護送的張學良秘密軟禁起來,東北軍被分拆瓦解。中共地下人員集中到于學忠的第51軍,成立了軍工委,劉培植任副書記、組織部長兼114師的特委書記,為了便于開展工作,他公開身份是51軍傳令兵。
劉培植在51軍積極開展工作,健全組織,在2個師設立特委,7個團建立總支委,軍部炮營建立了支部,在營、連建立了特支和支部,建立了有雄厚基礎的組織系統,秘密發展黨員300余人,充分發揮了團結改造51軍堅持抗日的主導作用,是51軍進行抗日的中堅力量和臺柱子,是中共在國民黨軍隊里人數最多、力量最強的地下組織。
二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后,殺害我同胞30余萬人,即以其第13師團自鎮江、南京、蕪湖三地渡江北上,與津浦北段的日軍第5師團、第10師團遙相呼應,妄圖打通津浦線,控制隴海線,合攻徐州。1938年1月下旬,日軍第13師團主力攻占滁縣、來安、明光、藕塘,抵達池河東岸。另一部攻占揚州后,即進擊邵伯、天長一線。日軍第9師團一部攻占裕溪口后,循淮南鐵路北進至巢縣、全椒一線。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中國第五戰區以李品仙第11集團軍利用淮河、淝河、儈河等地形障礙,阻止沿津浦路北進的日軍。為加強淮河一線的防務,1938年初,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調于學忠的51軍南下淮河,阻擊日軍。
于學忠(1889—1964),山東省蓬萊縣人,清末入毅軍,民國后歷任北洋陸軍排、連、營、團、旅、師、軍長。后投張作霖部。歷任東北軍軍長、天津衛戍司令、集團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職。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張委托于全權負責東北軍。東北軍被蔣肢解后,于學忠先后任第51軍軍長、第3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當時51軍駐扎在山東膠東青島、高密一線,布守海防。他們在此剛剛打下基礎,立足未穩,又要奉調南下,中共軍工委認為,膠東半島具有較好的戰略地形,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擬趁部隊調動之機,把中共掌握的部隊拉出來,繼續留在膠東打游擊。但是這一計劃被中共長江局否決,來電指示隨大部隊南下,直接參加對日的正面作戰。于是,1938年2月,劉培植隨51軍千里迢迢奔赴淮河北岸,沿津浦路東西兩側,在臨淮關和懷遠布防,阻止日軍渡河北上。
淮河阻擊戰是51軍對日作戰的第一仗,戰前,軍工委號召全體共產黨員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英勇殺敵,首戰必捷。黨組織以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黨中央關于抗日救亡的主張,對戰士們進行宣傳教育,并在構筑的河岸工事及其附近,張貼和刻寫許多宣傳鼓動口號,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誓與陣地共存亡”等,以鼓舞廣大官兵的士氣和斗志。
自1938年2月2日起,日軍不斷炮轟淮河北岸陣地,連續以小部隊強渡淮河,但均被擊退。幾度攻陷不下,日軍開始大部隊強攻,除炮兵進行猛烈轟擊以外,還用飛機進行轟炸。51軍的中共黨員和積極分子沖鋒在前,視死如歸,負傷不下火線,奮勇殺敵。有一股日軍乘船渡過淮河登上北岸,684團1營營副、共產黨員羅廣智率部阻擊,多次帶領士兵奮勇反攻,迫使日軍背水為戰,節節敗退。羅廣智身負重傷后,仍不下火線,堅守陣地指揮戰斗,終于將渡河日軍全殲。羅廣智因流血過多,倒在血泊之中,壯烈殉國。抗日先鋒隊排長、共產黨員何剛坤,在戰斗中身受重傷,仍然英勇殺敵。入黨積極分子黃金棟看到日軍防御工事里的機槍噴出罪惡的火焰,將沖鋒的戰士掃射倒地,他奮不顧身地猛撲上去,硬是將敵人的一挺輕機槍從槍眼里奪出,因負重傷不愿做俘虜,毅然拉響身上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在這次阻擊戰中壯烈犧牲的共產黨員有姓名可查的有10多人,光榮負傷的共產黨員人數更多,連長李長漢、林千和楊國治三位共產黨員身負重傷,劉培植把他們護送到曹老集車站,扶上火車送到后方醫院養傷。
在共產黨員的影響下,51軍浴血奮戰,迎頭頂住了日軍的進犯,使日軍不敢渡淮河半步,為中國軍隊從容調兵布防贏得了時間。
三
1938年4月8日臺兒莊大捷后,日軍退至嶧縣,我軍攻到嶧縣,與敵呈對峙狀態。12日,日軍不斷增援,卷土重來。李宗仁急調于學忠的51軍由淮北乘火車增援臺兒莊。4月17日,51軍到達臺兒莊南車輻山車站下車,向臺兒莊以北右翼的蘭陵、楊樓、邵莊一帶集結,占領陣地,阻止敵人。
4月20日上午,日軍步炮聯合3000余人,向114師防地陶墩以北的底閣、楊樓猛烈攻擊。114師士氣高漲,奮力抗擊,與敵展開激戰,給予日軍大量殺傷。從此,51軍與日軍在此展開激烈的爭奪戰。賈家埠、邵莊陣地是敵我以重兵拼死爭奪的戰略要地。4月25日,日軍向該陣地炮擊3個多小時后,1000多日軍向陣地撲來。680團奮起抵抗,激戰到晚上8時,團長于學道幾次向師長打電話請求增援。由于援軍來遲,于學道棄守陣地,日軍突破賈家埠防線。于學忠和于學道是叔伯兄弟,兄弟倆在東北軍幾十年,關系融洽親密。但是在戰場上,軍令如山,于學忠給師長牟中珩打電話說:“命令680團,務必奪回陣地,你告訴于學道,奪不回陣地,我連他一起槍斃!”于學道得知后,重新組織部隊,乘日軍立足未穩,于晚上10點,打響收復賈家埠戰斗。敵人死守陣地,一時間槍聲大作,炮火連天,照明彈把整個前沿陣地映得通紅。團長于學道負傷,擅自離開指揮崗位。一時,部隊失去了指揮,出現混亂狀態,有的士兵開始后撤。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劉培植挺身而出,以“傳令兵”的名義傳達團長“命令”,指揮各營長、連長繼續戰斗。8連有19名中共地下黨員,而且全連5名軍官都是黨員。在中共黨員的帶領下,該連浴血奮戰,向日軍盤踞的楊樓村發起猛烈攻擊,一夜之間奪回4個據點,并把敵人全部燒死在碉堡里。在鄰近的部隊都已撤退之后,全連在連長、共產黨員孫清溪,排長汪奎英,張則三等中共黨員的帶領下,頑強戰斗,掩護大軍撤退。全連堅守陣地,視死如歸,最后全部殉國。在中共黨員的影響下,51軍廣大官兵不怕犧牲,奮勇殺敵,堅守臺兒莊東北邵莊一帶陣地,擊退日軍多次進攻,并組織反擊,斃敵200余人,堵住了日軍增援臺兒莊的通道。
《臺兒莊戰役史》記載:臺兒莊一戰,51軍“4名旅長死傷3名,團長死傷7名,營以下官兵傷亡萬余人,繳獲敵人火炮30余門,擊毀坦克20余輛,繳獲、擊毀汽車70多輛,擊落、擊傷敵機數架,沉重地打擊了日軍,阻止了日軍南下,掩護了大軍集中和撤退,受到第五戰區的傳諭嘉獎。”
四
臺兒莊大捷,殲敵萬余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決心,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又從全國調集軍隊趕赴徐州,共60余萬人,準備再次聚殲日軍。日軍察覺了中國的意圖,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對方,糾集30余萬主力向西迂回,企圖從側后包圍徐州,殲滅中國軍隊主力,徐州突然面臨嚴重危機。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意識到,日軍的企圖是要圍殲徐州附近的中國軍隊主力。蔣介石電令李宗仁:“軍委會著令你部力避決戰,撤離徐州,火速突圍。”此時的李宗仁也意識到了嚴峻形勢,危機正一步步地逼近,5月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
在突圍中,部隊出現一些混亂狀況,有的軍官畏敵如虎,換上便衣偷偷出逃,扔下部隊不管。一些戰地服務團的女學生把頭發剃光,以“許身作妻”央求士兵帶她們突圍,徐州城內一片狼藉。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中共地下黨員大義凜然,又一次挺身而出,自覺地組織好部隊有條不紊地撤退,最大限度地保護抗日有生力量。51軍軍工委的負責人劉培植、解方(工委委員,1939年夏任工委書記)、張炳南(113師339旅旅長)、賈陶(工委軍事部長,114師342旅副旅長)、徐瑞林(工委宣傳委員)等共產黨員精心組織,相互配合,不僅把部隊完整地帶出敵人包圍圈,還在突圍沿途收容掉隊的散兵游勇10000余人。
1938年5月底,51軍突圍撤到河南省唐河、信陽一帶休整待命,隨后開進大別山。由于當時部隊缺鹽,很多士兵生病,為解決這一難題,劉培植自告奮勇,來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找到老領導周恩來。周恩來熱情周到地安排劉培植住下,并聽取他的匯報。當得知部隊缺鹽后,立即協調,搞到500斤鹽,讓劉培植帶回部隊,解了燃眉之急。
1938年秋,劉培植隨51軍調到大別山北麓六安一線布防,又投入到武漢保衛戰中。■
(責任編輯: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