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義
新中國成立不久,蘇州市太倉縣的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太星社,于1952年10月開始組織籌備,1953年2月18日向全縣宣告成立。太星社共有土地270畝,26戶人家,總人口109人。李元興任社長。
合作社成立以后,李元興認為:辦好合作社,必須要提高棉稻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在全社領導干部會上,通過大家討論,一致認為:提高棉糧產量,首先要改良品種,因為歷來種的小棉花產量低,要改種產量高的大棉花。但種大棉花沒有經驗,種子也沒有。怎么辦呢?李元興就向縣委相關部門匯報情況。太倉縣委非常重視。3月,有干部到省里開農業會議,縣委領導便派他們到華東農科所去買一些高產的棉花種子。巧合的是,開會的同志抽空去買種子,正巧遇到農科所同志在商議到長江三角洲去試種大棉花。太倉的兩位干部當即向農科所領導提出了請求:“我們縣第一個農業合作社已辦起來了,我們地處長江邊,歷來是種棉稻的好地方,希望你們給我們優質的棉稻種子,同時還請你們來指導。”經過商量,農科所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1953年4月上旬的一天,太倉縣委駐太星社干部滕曼碩從太倉接回了華東農科所四位年輕專家。他們是華昌達、袁生順、周開金和倪金珆四人,平均年齡32歲左右。他們來到太星社,受到社領導李元興、曹元芳、李仲興、李德山等的熱烈歡迎。華昌達當時是華東農科所主任,是美國大棚種植專家,回國后,剛從福建省考察農業回來(當時華東農科所要管理6個省的農業)。李仲興負責把他們的住宿安排在吳明階家里。
兩天之后的晚上,太星社召開社員大會,熱烈歡迎四位棉稻專家的到來。會上,華昌達介紹種大棉花“岱”字棉的好處。他說:“你們歷來種小棉花,都是本地品種,這些棉花纖維短,產量低,現在要種的大棉花‘岱字棉,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新品種。花型比小棉花大,纖維長,整株個子高,產量也高。在大田里,不是散種,而是一條條種;株距均勻,行距寬大,通風采光,棉桃結得又大又多,產量比小棉花高出一倍多……”專家們除了介紹種“岱”字棉好處外,還詳細介紹了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如:如何除草施肥,如何防治病蟲害以及整枝等技術。華昌達還特地介紹了他在美國大棚內做營養缽的經驗。他告訴大家,往后也要種“棉麥間作”,做營養缽,這樣能增加產量。至于種水稻,他說:大家都有一套種稻的經驗,但是品種一定要換上高產品種。社員們聽了個個拍手稱贊。
專家們住在太星社內,經常到田間地頭考察研究。全社的162畝棉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他們的指導下,這些棉田全部改造成9市尺一“領”的標準化規格。他們還發現馬沙橋和顧家灣兩片土地灌溉便利,可以搞試驗種“棉麥間作”,做“營養缽”。但沒有工具,他們便土法上馬:方法一,在長凳上挖一個7公分圓洞,把泥土與肥料拌均勻,填入洞內,用一根木棒壓一下,一只只圓形的“營養缽”便出來了。把這些“營養缽”放在地上排好,并在上面挖一個小洞,放上棉花籽。方法二,在田里把細的泥土和肥料拌勻,平整5—7公分深,劃成邊長7公分的方格塊,用樹枝在上面挖一個小洞,放棉花籽。等到棉花出苗以后,把這些“缽”移栽到條壟麥田內。這種新鮮事,歷來沒有做過,周邊少數農民看見了,對人家說:太星社在做“爛泥團子”,引得好多人來看。大家看過才知道,這不是“爛泥團子”,是“營養缽”。周邊有農民看見了,便說:“改革好,我種了十多年小棉花收成不好,產量低。如今種大棉花是遇到了財神爺了。”在四位專家細心地指導下,三畝棉麥間作,棉花苗生長旺盛,其它棉田每一個“領”上,種上四條棉花,這樣通風好、日照好。當棉花苗生長到40—50公分高度時,要開始整枝,把雄枝剪掉,這樣棉鈴結得多。但這是一項技術活,社員們都不會,怎么辦呢?專家們召開現場會,拿棉花枝條進行現場演示,詳細介紹剪“雄枝”的方法。在專家的細心指導下,社員們認真學習,慢慢學會了。好多“單干戶”農民看見了,很不理解,說:“剪掉枝條一定要減產的。”華昌達知道后說:“一定要辦一個農業展覽會,讓當地農民懂一點農業知識!”
8月上旬,太倉縣委書記袁錫志來太星社檢查工作。李元興、華昌達向袁書記匯報工作。他們三人商議后決定辦一個農業展覽會,地點設在方橋西市梢——李惠中家里,準備在8月底或9月初展出。為此,華昌達和袁生順二人回南京農科所把制作好的植物標本、昆蟲標本和棉田管理技術的文字及圖片,從南京托運到方家橋鎮。兩天后展覽會布置好,還特地在室外裝了兩只高音喇叭。9月2日上午7時,展覽會正式開始,華昌達和李元興在會上分別作了簡短的講話。周邊農民紛紛前來觀看,講解員輪流講解。一時人山人海,把方橋街擠得水泄不通。但街上秩序井然,參觀者排隊入場。他們看到了農作物生長過程,看到了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進行田間除草施肥,如何進行棉田整枝等管理技術。這些先進的科學種田技術讓當地農民大開眼界。展覽會從2日開始到8日結束,歷時7天,參觀的人數達幾千人。農民經過“眼見為實”,都愿意到太星社來看打農藥、整枝、棉田管理。一群群的農民看到棉田里棉花朵開了,像一片雪海,都忍不住交口稱贊。
這一年年底,162畝棉田,平均每畝產籽棉132.3斤,比“單干戶”農民的棉花產量高出一倍多。到年底,個個社員分到了棉花,做了新棉襖,換掉了年年穿的破棉襖。
在當地,水稻歷來種的是“飛來黃”稻種,產量低,農科所的同志寫介紹信到上海松江縣陳永康那里調換“老來青”稻種。這種水稻產量高,個子矮(不容易倒伏),顆粒飽滿。全社85畝水稻田,當年也得到了大豐收,水稻平均產量每畝達到600斤,比“單干戶”農民高出120斤,在秋季分紅大會上,社員穿著新棉襖,手里拿到了錢,籮里挑著大米,喜笑顏開,“單干戶”農民看到了,紛紛要求入社。到1955年春,合作社由成立時的26戶,發展到了105戶。李元興在1954年4月出席全省農業會議,被評選為“省勞動模范”,和省長譚震林握手。李元興當年還出席了在河南鄭州召開的全國農業會議,在會上代表江蘇省作了“合作社高產經驗”的發言。《新華日報》作了專門報道,外省許多地方都來參觀取經。
太星社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華東農科所幾位專家的精心幫助和細心指導。1954年春節前,四位專家要離開太星社回南京,太星社的干部群眾熱情地歡送,依依惜別。大家說好明年再來。但是結果突變,沒能如愿。后來聽說第二年他們又到了福建省去試種棉花……現在60多年過去了,太星村里還健在的80多歲的老人回想起當年華東農科所四位農業專家在社里的這段歷史,每個人都感到自豪和興奮。
(責任編輯:呂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