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一場非典型肺炎(以下簡稱“非典”)在中國內地多個省份大規模暴發,并波及香港特區、臺灣和世界上近37個國家,讓北京市政府乃至中國各級政府在重大突發公共危機處置的能力經受了嚴峻的考驗。2020年初,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讓疫情主要輸入地武漢市政府、湖北省政府,以及全中國各級政府再次經歷“水與火”的洗禮。
武漢疫情“來勢洶洶”,相比當年非典四個月時間確診案例過千,而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出現首例病患,到1月29日18時,一個多月時間里面,全國確診病例累計已達6078例。隨著新冠肺炎病例的不斷新增,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對于突發公共事件的分級,截至1月25日,全國 共30個省、市、自治區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四級: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預案中也規定特別重大或者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各地區、各部門要立即報告,最遲不得超過4小時,同時通報有關地區和部門。
隨著疫情告急,“與時間賽跑”成為阻斷傳染源,取得抗擊疫情決定性勝利的重要法寶。毫無疑問,這是一場硬仗。因為近期恰逢春節期間,春運往返高峰期人員流動量大,及時進行疫情情況通報和信息發布,一方面,減少乃至阻斷傳染源,防止疫情大規模傳播,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及時發現和追蹤病例以及病毒潛在密切接觸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
按照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強調,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越有可能發生。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和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不是信息孤島,任何突發事件方面的輿論,都有可能隨時爆發的可能。因此,在處理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方面,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監測公眾網絡輿論動態,對可能發生的潛在未知風險的傳染性疾病提高警示度,增加疫情防控進展透明度,滿足公眾知情權,對網絡謠言和負面輿情進行良性引導,是處理當前及今后公共危機事件,進行有效危機管理的重要手段。
而在疫情防控最為重要的1月中上旬期間,當時1月6日國家疾控中心已啟動二級應急響應,1月8日國家衛健委確認新冠病毒為疫情病源, 1月15日,國家疾控中心啟動一級應急響應。然而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武漢市政府的一些舉措,比如發放20萬張免費旅游券,4萬家庭共吃團年飯,以及當地新聞媒體的報道方面前期未予以高度重視,連續多日發布無確診病等等,都體現了當地政府對于這場突發公共危機事件認知度的不足,錯過了1月10日武漢春運啟動前疫情防控的“黃金期”。可以說,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后,持續上升的確診病例、未明原因的傳染源、防疫物資的缺口與統計調配、醫院資源供應保障、疫情的防控的進展、公共輿論危機應對等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給當地政府及當地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帶來巨大挑戰,也考驗著政府部門處理重大危機的能力和水平。
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1號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同日,武漢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會議并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公布發熱門診醫療機構和定點救治醫療機構名單;1月21日,武漢市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新聞發布會;1月22日,湖北省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同日,國新辦舉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新聞發布會。1月24日中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啟動湖北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全國更多省、市、縣區都已經加入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國新辦也在首場疫情發布會上提出,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及時分享疫情監測、調查、防治信息和風險評估意見,共同研討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全國范圍按照國務院新聞辦、中央各部門、各省(區、市)人民政府三個層次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已建立起來,政府新聞發布工作也成為應對重大突發危機期間的重要信息發布窗口。自1月26日以來,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安徽省、杭州市、寧波市、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嘉興市、昆明市、濟南市、煙臺市、青海省、孝感市、深圳市、西安市、天津市、合肥市等多地省、市、縣都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并按日例行對外發布信息,在信息透明度,減少公眾恐懼心理,消滅各種小道消息和謠言方面,起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據專家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的基因和當年的非典相似度接近85%,人際傳播能力比較強。而根據數據顯示,新冠肺炎從1月21日確診440例到1月24日確診1287例,短短幾天就破千,再到1月26日24時累計達2744例,倍增速度確實超過非典。當年的非典時期,自第一例報告病例之后兩個月確診病例為218例,4個月確診病例破千。關于確診病例增加原因,武漢官方解釋由于確診標準是通過試劑盒進行檢測,前期都是通過國家疾控中心,過程較漫長,后來檢測權力下放湖北省疾控中心后,檢測能力和檢測速度提高導致。但據專家接受媒體表述,相對比來說,非典是9天左右的時間會倍增,新型冠狀病毒大概6、7天的時間病例就會翻倍,它的一個衡量指標傳代間隔相對比較短,所以使得病例增長速度也相對比較快。
筆者認為,突發公共危機事件需要引起重視,越早啟動應對機制,越能把突發危機所產生的危害后果最大限度降低。而且對于重大突發公共危機處置不及時或者應對不當,不但會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輿情也會排山倒海般涌來,引發嚴重的公共輿論危機,進而影響政府信譽和群眾的信心。
突發公共危機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是突發性,危機事件在剛開始發生時,往往沒能引起足夠重視,一旦爆發后,就可能迅速蔓延;
第二是不可控性,危機過程比較復雜,其發展走勢、爆發規模、波及面也較難預估;
第三是破壞性,對個人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引起群眾心理恐慌,導致公共安全面臨挑戰,甚至危害社會安全和穩定,對社會信譽和組織威信也會造成損害;
第四是復雜性,危機產生原因較為復雜,前期可能出現誤判,對于此次新冠肺炎,也曾出現一些言論,比如不會出現“人傳人”的情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對于無癥狀感染者也有傳染率,新冠冠狀病毒表現出跟以往的冠狀病毒包括SARS很多不一樣,無癥狀傳染人的病毒包括流感、麻疹等,所以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無癥狀傳染人,從病毒學角度看不奇怪,但是對比SARS就比較奇怪了,這會給發現傳染源帶來一定的困難。”;
第五是緊急性,危機處理不當會產生連鎖反應,引發蝴蝶效應,增加不確定性,必須與時間賽跑,盡快采取積極全面應對措施。
重大突發公共危機受關注程度高,筆者從公共危機管理角度出發建議幾點如下:1、及時監測和掌握輿情,做出相對準確的研判,這對制定危機應對策略是至關重要的;2、首次回應時間要越快越好,如果掌握信息或情況還不全面,可以不要急于判斷,但是要盡早告知公眾危機可能發生的危害并做好疏導工作;3、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切忌隱瞞或有僥幸心理或過于樂觀判斷事態發展,謹防因信息不透明,而帶來很多邊緣信息的蔓延,乃至謠言盛行;4、統一口徑,有效管理,避免公開數據前后不一致,及時發布信息并更正錯誤的信息;5、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爭取民眾的支持和理解以及最大程度的配合;6、增強公眾抵抗疫情信心,比如通過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況研究發現,確診病例數量雖在增加,但治愈率也不斷提升,需要通過業內權威專家來進行解讀,消除公眾恐慌心理;7、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坦誠與媒體溝通,通過媒體傳遞及時的信息;8、為更好控制疾病傳播,可以加強以社區為單位的防控措施,并運用大數據進行密切接觸者有效追蹤。
如今,新型肺炎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局部地區疫情也有上升趨勢,不能掉以輕心。愿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迎來這場疫情阻擊戰的最終勝利。PR
(作者簡介:王雪靖,上海博涵公共關系管理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